《何满子》

时间: 2025-01-04 08:54:52

正是破瓜年几,含情惯得人饶。

桃李精神鹦鹉舌,

可堪虚度良宵。

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写得鱼笺无限,其如花锁春晖。

目断巫山云雨,

空教残梦依依。

却爱熏香小鸭,羡他长在屏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满子
作者: 和凝 〔唐代〕

正是破瓜年几,含情惯得人饶。
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
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写得鱼笺无限,其如花锁春晖。
目断巫山云雨,空教残梦依依。
却爱熏香小鸭,羡他长在屏帏。

白话文翻译:

这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光,情意绵绵让人怜爱。
桃李芬芳如同鹦鹉的舌头,真令人感叹光阴虚度。
我偏爱那蓝色的罗裙,羡慕她那细腰的身段。
写下无数的鱼笺,犹如花朵锁住春光。
目送那巫山的云雨,空留残梦依依不舍。
我又爱那熏香的小鸭,羡慕她长在屏风内。

注释:

  • 破瓜年:指十六岁,象征青春的开始。
  • 桃李精神:形容桃李花开的美好情景,也寓意人的青春活力。
  • 鹦鹉舌:比喻语言甜美。
  • 虚度良宵:指美好时光的流逝,感叹时光的无情。
  • 蓝罗裙子:指一种蓝色的轻盈裙子,象征女性的美丽。
  • 鱼笺:一种书信,古代常用来表达情感的载体。
  • 巫山云雨:典出《云雨巫山》,比喻情感的缠绵或恋爱关系。
  • 熏香小鸭:形容一种小巧可爱的小鸭子,代表一种生活的闲适与恬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和凝,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风格清新婉约,擅长描写自然和人情,作品多反映女性的情感与生活。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唐代,处于社会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春的美丽与无奈,反映了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对爱情的向往。

诗歌鉴赏:

《何满子》通过细腻、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青春年少的美好与复杂的情感。诗中描写了青春的活力与光阴的流逝,表达了对爱情的期待与对美好事物的羡慕。诗人在对蓝罗裙和细腰的羡慕中,折射出对女性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无情的感叹。

诗的前两句“正是破瓜年几,含情惯得人饶”通过“破瓜年”直接引入青春的主题,接着用“含情”形容年轻女性的情感状态,展现出青春的活泼与生动。接下来,诗人用“桃李精神鹦鹉舌”来比喻美好的青春,暗示年轻时的情感如同春光般灿烂而易逝。

后面的几句则更为细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羡慕,尤其是“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在展现女性美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自卑感和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将青春的美好与短暂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受到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爱情的向往。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正是破瓜年几,含情惯得人饶”:描绘青春年少,情感丰富,容易吸引他人。
    • “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比喻青春的活力与光阴的流逝,感叹美好时光的虚度。
    • “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表达对美丽裙子的喜爱和对他人身材的羡慕。
    • “写得鱼笺无限,其如花锁春晖”:用鱼笺写下无限的情感,如同花朵锁住春光。
    • “目断巫山云雨,空教残梦依依”:描绘思念与遗憾,感叹情感的缠绵。
    • “却爱熏香小鸭,羡他长在屏帏”:又一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桃李精神”比喻青春的活力。
    • 对仗:如“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形成对称美感。
    • 拟人:如“空教残梦依依”,赋予梦以情感。
  3. 主题思想

    •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青春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短暂光阴的感叹。诗人在羡慕他人美好的同时,反映出自身的孤独与追求。

意象分析:

  • 青春:象征着活力与可能性。
  • 蓝罗裙:女性美的象征,代表着青春的优雅与魅力。
  • 巫山云雨:象征着情感的复杂与缠绵,寓意深厚的爱情。
  • 小鸭:象征生活的闲适与恬淡,代表对简单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破瓜年”指的是哪个年龄段?

    • A. 16岁
    • B. 18岁
    • C. 20岁
  2. 诗中提到的“蓝罗裙子”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美丽
    • C. 财富
  3. “目断巫山云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A. 高兴
    • B. 思念
    • C. 羞愧

答案

  1. A. 16岁
  2. B. 美丽
  3. B.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和凝《何满子》李白《静夜思》:两者均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前者更加侧重于青春的羡慕与对爱情的期待,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