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九日和子有》
时间: 2025-01-14 05:07:46意思解释
唐多令·九日和子有
作者: 袁思亮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风箨乱霜阶。晴雷警客怀。把茱萸欲出还回。如此江山如此恨,空费泪,迸千哀。戏马尚高台。当时惜霸才。阅兴亡潮去潮来。试问黄花应解道,从此后,不须开。
白话文翻译:
风中的箨片在霜冻的台阶上飘动,晴空中的雷声仿佛在警醒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我手中把着茱萸,想要带出又不忍舍去。这样的江山,这样的离愁恨,白白流下眼泪,痛苦无奈。戏马的高台上,曾经多么珍惜英雄的才能。经过了兴亡的潮起潮落,试问那黄花应该怎么道理,从今往后,便不必再盛开。
注释:
- 风箨: 指风中飘动的植物部分,通常指植物的嫩芽或花萼。
- 霜阶: 指被霜覆盖的台阶,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茱萸: 一种植物,传统上在重阳节时佩戴以辟邪。
- 空费泪: 徒然流下眼泪,表达无可奈何的情感。
- 戏马: 指马戏或表演马术,象征着繁华的生活。
- 黄花: 指重阳节的菊花,象征长寿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思亮(1880-1956),字子亮,号峰岚,近代著名诗人,曾任职于多所学校,热爱传统文化,尤其擅长词、诗创作。其作品多借古抒怀,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重阳节,借助节日的传统习俗,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诗人在经历社会变动后,心中对江山的感伤愈发浓烈。
诗歌鉴赏:
这首《唐多令·九日和子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历史的思索。开篇的“风箨乱霜阶”生动刻画了秋天的意境,霜冻的台阶和风中的草木,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提到“晴雷警客怀”,用雷声来象征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似乎在提醒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中间的“把茱萸欲出还回”,不仅描绘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矛盾心理——既想要带走那份思念,却又无奈于现实的束缚。“如此江山如此恨”,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
最后几句“试问黄花应解道,从此后,不须开”,则是对未来的思考,似乎在说即使有再多的思念,也无需再用黄花来寄托。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正是诗人为我们展现的历史与个人情感交织的真实写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箨乱霜阶: 描述秋天的景象,风中的草木在霜冻的台阶上摇曳,传达出一种愁苦的气氛。
- 晴雷警客怀: 雷声在晴天响起,象征着内心的情感波动,提醒游子思乡。
- 把茱萸欲出还回: 手中把着茱萸,想带出又舍不得,象征着对故乡的眷恋。
- 如此江山如此恨: 通过对江山的感叹,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痛惜。
- 空费泪,迸千哀: 眼泪的流淌是徒劳的,表现了无奈的哀伤。
- 戏马尚高台: 提到曾经的繁华与荣耀,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
- 阅兴亡潮去潮来: 经过历史的兴亡,感慨世事无常。
- 试问黄花应解道: 质疑黄花在这种情境下的意义。
- 从此后,不须开: 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似乎不再需要用花来寄托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晴雷”比喻内心的情感波动。
- 拟人: “风箨乱霜阶”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 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结合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历史的兴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忧伤和无奈的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箨: 象征变化与无常。
- 霜阶: 传达冷峻与孤独。
- 茱萸: 代表思乡与传统。
- 黄花: 象征长寿、思念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袁思亮的《唐多令·九日和子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乡与无奈
- C. 对未来的憧憬
- D. 对爱情的渴望
-
诗中提到的“茱萸”在重阳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忘记过去
- B. 辟邪与思念
- C. 丰收与喜庆
- D. 友谊与团聚
-
“试问黄花应解道”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态度?
- A. 希望
- B. 无所谓
- C. 失望
- D. 愤怒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诗词对比: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兄弟情谊的温暖。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通过描绘猎场的欢快,与袁思亮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近现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