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游金山寺》
时间: 2025-01-04 10:28: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折桂令·游金山寺
作者: 张可久〔元代〕
倚苍云绀宇峥嵘,有听法神龙,渡水胡僧。
人立冰壶,诗留玉带,塔语金铃。
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
误汲南冷,笑杀吴侬,不记茶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象:在苍天与蓝宇之间,隐隐有听法的神龙和渡水的胡僧。人们在冰冷的壶边,留下诗句如同玉带,塔楼的钟声如金铃般清脆。月光下,树影摇曳,崖边的江水在半夜中发出震撼的声响。误以为从南方汲取的水是凉的,不禁笑话吴侬(指江南人),竟然忘记了茶的经典。
注释
- 苍云:高远的天空,象征着辽阔与悠远。
- 绀宇:深蓝色的天空,形容色彩的清丽。
- 法神龙:指佛教中守护法门的龙,象征神圣。
- 冰壶:比喻清凉的环境,暗示清新脱俗。
- 玉带:诗句如同美丽的玉带,象征诗的优雅。
- 金铃:寺塔的钟声,清脆响亮,象征着神圣的召唤。
- 吴侬:指江南的人民,通常用来形容他们的口音与文化。
典故解析
- 金山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诗中提到的环境及氛围与此地相关联。
- 茶经:指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文献,诗中提及却又淡化,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可久,元代著名词人,擅长描写山水与人情。他的作品多情而细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美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游览金山寺期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与佛教文化的感悟和思考,反映了元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清雅的风尚。
诗歌鉴赏
《折桂令·游金山寺》以其清新优雅的语言,描绘了金山寺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文化的深刻理解。诗中开头两句,运用“苍云绀宇”描绘出高远宁静的天际,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而“法神龙”和“胡僧”的出现,则将宗教的神秘色彩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接下来的“人立冰壶,诗留玉带”,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的美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塔语金铃”的描写,既表现了寺庙的宗教气息,又隐喻着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随后,诗人通过“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展现了金山寺周围的动态景象,月光下的树影和奔流的江水,形成了美丽而又震撼的画面,增强了诗的诗意和情感深度。
最后一句“误汲南冷,笑杀吴侬”则是对传统文化的调侃,反映了诗人对文化的反思,展现了他豁达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苍云绀宇峥嵘:在高远的天空下,云彩与宇宙交织,展现出壮丽的景象。
- 有听法神龙,渡水胡僧:隐隐约约可以听到佛教的神秘龙声,还有渡水的胡僧。
- 人立冰壶,诗留玉带:人们在清凉的环境中吟咏,留下优美的诗句。
- 塔语金铃:寺塔的声音如金铃般清脆,象征着神圣的召唤。
- 摇碎月中流树影:月光下,树影摇曳,仿佛在流动。
- 撼崩崖半夜江声:半夜的江水声震撼崖壁,展现自然的力量。
- 误汲南冷,笑杀吴侬:错把南方的水当成凉水,笑话江南人忘记了茶的经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句比作“玉带”,形象生动。
- 拟人:月中树影似乎在摇动,增加了诗意。
- 对仗:整体结构工整,形成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金山寺的自然与宗教景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展现出诗人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云:象征高远与宁静。
- 法神龙:象征宗教的神秘与力量。
- 冰壶:象征清凉与脱俗。
- 金铃:象征神圣的呼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折桂令·游金山寺》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张可久
- C. 杜甫
-
"摇碎月中流树影"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冷静
- B. 动态美
- C. 伤感
-
诗中提到的“吴侬”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人?
- A. 北方人
- B. 江南人
- C. 西部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庐山谣》:李颀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与《折桂令·游金山寺》同样展现了自然的美,但李白的作品更倾向于壮阔与豪放,而张可久则更注重细腻与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可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