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二首 其一
顶上三毛摇曳。个是华山冠制。
遍体锦文圆,妒杀画堂羽翠。
无计。无计。大尾更须三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华山的美丽,顶端三毛草在风中摇曳,看起来像是华山特有的装饰。草的形态如同锦绣般圆润,妒忌了画堂中那些华丽的羽毛装饰。无计可施,心中无奈,想要再等三年才能见到更美的景象。
注释
- 三毛:指华山特有的草,形态如毯,象征着华山的独特之处。
- 华山冠制:华山的顶端,意指华山的自然风光。
- 锦文:形容草的色彩斑斓,像绣品一样美丽。
- 画堂:指装饰华丽的房间,象征人造美与大自然美之间的对比。
- 无计:指无计可施,内心的无奈和烦恼。
- 三岁:意喻漫长的等待,期待更美的未来。
典故解析
华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以其险峻著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华山的描绘都充满了赞美与向往。诗中提到的“画堂羽翠”可以看作对华美事物的向往与嫉妒,而“无计”则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大均,明代著名诗人,字宗卿,号高瞻,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明代,处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的时期,诗人借华山之美抒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以华山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感慨。开篇的“顶上三毛摇曳”,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华山之巅,感受到自然的灵动与魅力。接着,诗人通过“妒杀画堂羽翠”表达了对人造美的嫉妒,暗示自然之美的无可替代。
词中反复出现的“无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对理想美的追求却无法实现的心情。最后一句“大尾更须三岁”,则是对未来的期待,虽然等待漫长,但仍旧抱有希望。这首词在自然与人造、渴望与现实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顶上三毛摇曳”:描绘华山顶端的草在风中轻轻摇动,生动形象。
- “个是华山冠制”:表明这种草是华山特有的,强调其独特性。
- “遍体锦文圆”:形容草色彩斑斓,像绣品般美丽。
- “妒杀画堂羽翠”:表达对华丽装饰的嫉妒,突出自然之美的独特。
- “无计。无计。”:反映诗人心中的无奈。
- “大尾更须三岁”:表达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比作锦文,增强了美感。
- 对仗:如“无计。无计。”的重复,强调情感的强烈。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自然与人造之间的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毛:象征自然的独特性与生命力。
- 华山:象征险峻与美丽,代表了理想与追求。
- 锦文:象征美丽与华丽,体现人造美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毛”指的是:
- A. 一种草
- B. 一种花
- C. 一种树
-
“妒杀画堂羽翠”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情?
- A. 对自然的爱
- B. 对华丽装饰的嫉妒
- C. 对朋友的思念
-
诗中“无计”的意思是:
- A. 有很多办法
- B. 没有办法
- C. 有一个计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屈大均的《如梦令》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前者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无奈,后者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往事的怀念。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屈大均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