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二风诗十篇 其五 至伤
作者: 元结 〔唐代〕
原文展示:
夫何伤兮,伤王乎。
欲何为乎,将蠹枯矣。
无人救乎,蠹枯及矣。
不可救乎,嗟伤王。
自为人君,变为人奴。
为人君者,忘戒乎。
白话文翻译:
这到底有什么伤痛呢,伤的是国王吗?
你想要做什么呢,国家已经快要衰败了。
没有人来救助吗,衰败的局面已经到了。
难道真的无可救药吗,唉,伤心的是国王。
自己作为君王,却变成了奴隶。
做为君王的人,竟然忘记了警戒啊。
注释:
- 伤:痛苦、悲伤。
- 王:国王、君主。
- 欲:想要、希望。
- 蠹:虫蛀,形容国家的衰败。
- 救:拯救、帮助。
- 嗟:叹息,表示悲痛或惋惜。
- 君:君主、统治者。
- 奴:奴隶,这里比喻失去权力。
典故解析: 本诗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的忧虑与痛心,反映了国君失去戒备意识,导致国家衰败的现象。诗中提到的“自为人君,变为人奴”,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和地位,实际上成为了被统治者的奴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字子渊,号长风,唐代诗人,世称“元白”,以诗、文、书、画皆有造诣。其诗风清新、豪放,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之时。诗人对当时统治者的无能和国家的衰败感到深深忧虑,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与民族的关切。
诗歌鉴赏:
《至伤》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和君王的痛心与失望。诗的开头以“夫何伤兮,伤王乎”引出主题,强调了国王的痛苦,并通过接下来的几句逐渐深入,揭示出国家面临的危机。诗中反复提到的“蠹”字,象征着国家内部的腐朽和衰败,暗喻着外有压力、内有蛀虫的双重困境。
从情感角度看,诗人对国王的同情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沉重的悲伤。最后,“自为人君,变为人奴”的转折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揭示了权力的失落和君主的无奈。
整首诗虽然短小,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哲理,令人深思。诗中所反映的对权力的质疑、对社会的忧虑,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夫何伤兮,伤王乎:质疑伤痛的来源,是否真的是国王受伤。
- 欲何为乎,将蠹枯矣:想要做什么呢?国家的衰败已经显而易见。
- 无人救乎,蠹枯及矣:没有人来拯救吗?国家的衰败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 不可救乎,嗟伤王:难道真的无可救药吗?唉,令人伤心的是国王。
- 自为人君,变为人奴:作为君王的他,却沦落为奴隶。
- 为人君者,忘戒乎:作为君主的人,竟然忘记了要警惕、要守戒。
修辞手法:
- 对仗:前后句式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国家的衰败比作虫蛀,形象生动。
- 反问:通过质疑的形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国王的关切与忧虑,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强调了权力的失控和社会的动荡,警示统治者应时刻保持警觉,避免国家的衰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伤:象征痛苦与悲伤。
- 王:代表权力与责任。
- 蠹:象征腐败与衰败。
- 奴:象征失去的权力与尊严。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核心,传达出对国家和君主命运的深刻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蠹”字的意思是什么? A. 昆虫
B. 腐败
C. 伤痛
D. 统治 -
诗人对国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同情
B. 赞美
C. 责备
D. 无所谓 -
诗的主题主要是反映什么? A. 个人情感
B. 国家衰败
C. 自然景色
D. 家庭生活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国家动荡与个人悲痛。
- 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个人命运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诗词对比:
- 元结的《至伤》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但元结更侧重于对统治者的批判,而杜甫则更多表达了对民生困苦的同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元结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