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昔鄱阳旅游日,
曾听南家争捣衣。
今夜重开旧砧杵,
当时还见雁南飞。
白话文翻译:
回想当年在鄱阳游玩的时候,
曾经听见南方的女人在争着捣衣服。
今夜再次敲打着旧的砧杵,
不禁想起那时的雁群南飞。
注释:
- 忆昔:想念以前的事情。
- 鄱阳: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是著名的湖泊。
- 旅游日:游玩的日子。
- 南家:指南方的家庭,可能特指南方的妇女。
- 争捣衣:形容妇女们忙着捣衣,传统的织造或洗衣的方式。
- 重开:再次使用。
- 旧砧杵:砧和杵是古代打衣服的工具。
- 雁南飞:指大雁向南飞去,代表秋天的到来。
典故解析:
- 南飞雁:大雁每年秋冬季节由北向南飞,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常用来表达离别或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陶,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描绘田园风光和乡愁。
创作背景:
《鄱阳秋夕》写于秋天,诗人回忆起在鄱阳湖区的游玩经历,借助对往昔的追忆,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鄱阳秋夕》是一首充满乡愁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往昔游玩的回忆,展示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乡村秋夜。诗的开头“忆昔鄱阳旅游日”,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温暖的记忆之中,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曾听南家争捣衣”则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一种朴素的乡村气息,令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
“今夜重开旧砧杵”,不仅是对昔日场景的重现,更是诗人内心感情的寄托,似乎在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珍惜。最后一句“当时还见雁南飞”,则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融为一体,象征着离别与思念的情感。全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折射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昔鄱阳旅游日:回忆往昔在鄱阳湖游玩的日子,开篇引入情境。
- 曾听南家争捣衣:描绘当时的生活场景,体现乡村的热闹与温馨。
- 今夜重开旧砧杵:通过重拾旧物,唤起对过去的怀念。
- 当时还见雁南飞:将自然现象与个人情感结合,体现时间的流逝与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重开旧砧杵”与“见雁南飞”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雁南飞意象生动,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离别的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往昔的回忆,表达了对乡土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简单幸福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鄱阳:象征着故乡与自然之美。
- 砧杵:代表着劳动与真实的生活。
- 雁南飞:象征着季节变迁与离别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鄱阳秋夕》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陶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南家”指的是哪里的家庭?
A. 北方
B. 南方
C. 西方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友情
B. 乡愁与时光流逝
C. 爱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浓厚的思乡情感,但通过月亮引发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
- 《秋夕》:同样描绘秋天的意境,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情感表达较为隐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