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仙子·渡瓜洲 赵善庆 〔元代〕
渚莲花脱锦衣收, 风蓼青雕红穗秋, 堤柳绿减长条瘦。 系行人来去愁, 别离情今古悠悠。 南徐城下, 西津渡口, 北固山头。
白话文翻译:
水边的莲花脱下了华丽的衣裳, 风吹过的蓼草青色凋零,红色穗子迎来了秋天, 堤上的柳树绿色减退,长长的枝条显得瘦弱。 这些景象牵动着行人的来去之愁, 别离的情感自古至今都是悠长的。 在南徐城下, 西津渡口, 北固山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渚:水边的小块陆地。
- 锦衣:比喻莲花的美丽花瓣。
- 风蓼:一种水生植物,秋季会凋零。
- 红穗:指蓼草的红色穗状花序。
- 绿减:指柳树的绿色逐渐减退。
- 长条瘦:形容柳树枝条细长而显得瘦弱。
- 系:牵动、引发。
- 行人:旅行的人。
- 南徐城:古代地名,今江苏镇江一带。
- 西津渡口:古代著名的渡口,位于今江苏镇江。
- 北固山:山名,位于江苏镇江。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南徐城、西津渡口和北固山都是古代著名的地名,与历史上的许多离别故事有关,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感和离别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善庆,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深沉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渡过瓜洲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感慨。瓜洲位于长江中游,是古代交通要道,常有行人离别于此,因此诗中的离别情感尤为突出。
诗歌鉴赏:
这首《水仙子·渡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感慨。诗中,“渚莲花脱锦衣收”描绘了莲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风蓼青雕红穗秋”和“堤柳绿减长条瘦”则进一步通过蓼草和柳树的变化,渲染了秋天的萧瑟和时光的无情。这些景物的变化,无不牵动着行人的离别之愁,使得“别离情今古悠悠”这一主题更加深刻。最后,诗人通过列举南徐城、西津渡口和北固山这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离别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离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渚莲花脱锦衣收”:描绘了莲花凋零的景象,比喻美好时光的流逝。
- “风蓼青雕红穗秋”:通过蓼草的变化,渲染了秋天的萧瑟。
- “堤柳绿减长条瘦”:描绘了柳树的绿色减退,枝条显得瘦弱,象征时光的无情。
- “系行人来去愁”:这些景物的变化牵动着行人的离别之愁。
- “别离情今古悠悠”:表达了离别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感慨。
- “南徐城下”:列举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增强诗歌的历史感。
- “西津渡口”:同上。
- “北固山头”:同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锦衣”比喻莲花的美丽花瓣。
- 拟人:如“风蓼青雕红穗秋”中的“雕”字,赋予蓼草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中的地名排列,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感慨。诗中的离别情感贯穿始终,通过对莲花、蓼草、柳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秋天的萧瑟和时光的无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历史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渚莲花:象征美好时光的流逝。
- 风蓼:渲染秋天的萧瑟。
- 堤柳:象征时光的无情。
- 南徐城、西津渡口、北固山:增强诗歌的历史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渚莲花脱锦衣收”中的“锦衣”比喻什么? A. 莲花的美丽花瓣 B. 蓼草的红色穗子 C. 柳树的绿色 D. 秋天的景色
-
诗中提到的“南徐城”位于今天的哪个地区? A. 江苏镇江 B. 江苏南京 C. 浙江杭州 D. 安徽合肥
-
诗中的“别离情今古悠悠”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离别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感慨 B. 秋天的萧瑟 C. 时光的无情 D. 自然景物的变化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登高望远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赵善庆的《水仙子·渡瓜洲》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注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赵善庆的诗更加注重对离别情感的表达,而王之涣的诗则更加注重对历史和人生的宏观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元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