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寺僧归日欲沈,无边桑柘起层阴。
牧童牛背閒横笛,却笑诗人马上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象:远处的寺庙中,僧人归来,夕阳正要沉入地平线,无边的桑树和柘树投下层层阴影。牧童悠闲地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看到诗人在马上吟咏,忍不住笑了。
注释
- 远寺:远处的寺庙。
- 僧归:僧人回到寺庙。
- 日欲沈:太阳快要落下。
- 无边桑柘:无边的桑树和柘树,形容树木茂密。
- 层阴:层层的阴影。
- 牧童:放牛的孩子。
- 牛背:牛的背上。
- 闲横笛:悠闲地吹笛子。
- 却笑:反而笑了。
- 诗人:指诗的作者。
- 马上吟:在马上吟诵诗句。
典故解析
- 桑柘:桑树和柘树在古代常被用作田园诗的意象,象征着宁静和自然的生活。
- 牧童:在中国古诗中,牧童常常象征着纯真的乡村生活,与诗人形成对比,强调了不同生活方式的冲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懋德,元代诗人,字君泰,号怀庵,生于元朝中期。王懋德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绘山水田园的景色,作品中常流露出个人的闲适与豁达。
创作背景
《西郊晚眺》创作于王懋德的游历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这首诗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西郊晚眺》是一首描绘晚霞与乡村生活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诗的开头“远寺僧归日欲沈”,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宁静气氛,远处的寺庙、归来的僧人以及将落的夕阳,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种宁静的气氛在接下来的“无边桑柘起层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桑树和柘树的阴影为黄昏的景象增添了深度。
第三句“牧童牛背閒横笛”则引入了生动的乡村生活,牧童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笛,这种轻松愉快的场景与前面的沉静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却笑诗人马上吟”,则通过牧童的笑声,反映出对诗人吟咏的轻蔑与调侃,增强了诗的趣味性和生活气息。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诗中所展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交融,给予读者一种宁静而又温暖的心灵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寺僧归日欲沈:描绘了黄昏时分,远处的寺庙中僧人归来,暗示了一种宁静与归属。
- 无边桑柘起层阴:桑树和柘树的阴影无边无际,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牧童牛背閒横笛:牧童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笛子,体现了乡村生活的恬淡与自在。
- 却笑诗人马上吟:牧童对诗人的吟咏表示调侃,展现了对艺术创作的轻松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远寺僧归”和“日欲沈”,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比喻:桑树和柘树的阴影可以看作是自然的庇护,象征着安宁。
- 拟人:诗人将牧童的笑声赋予了人性,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色和闲适的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体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寺:象征归属和安宁。
- 桑柘:代表自然和乡村生活。
- 牧童:象征纯真和闲适。
- 牛背:代表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时间是?
- A. 早晨
- B. 中午
- C. 黄昏
- D. 夜晚
-
牧童在牛背上做什么?
- A. 吃东西
- B. 吹笛子
- C. 睡觉
- D. 玩耍
-
诗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吟咏的?
- A. 认真
- B. 轻松
- C. 忧伤
- D. 激动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宁静环境的向往,但更多地体现出孤独与思考。
- 李白《月下独酌》:在自然中寻求个人情感的共鸣,与《西郊晚眺》的闲适对比鲜明。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懋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