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同用离骚体送张评事襄阳觐省》

时间: 2024-09-19 22:12:58

黯离堂兮日晚,俨壶觞兮送远。

远水霁兮微明,

杜蘅秀兮白芷生。

波泫泫兮烟幂幂,凝暮色于空碧。

纷离念兮随君,溯九江兮经七泽。

君之去兮不可留,

五彩裳兮木兰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黯离堂兮日晚,俨壶觞兮送远。
远水霁兮微明,杜蘅秀兮白芷生。
波泫泫兮烟幂幂,凝暮色于空碧。
纷离念兮随君,溯九江兮经七泽。
君之去兮不可留,五彩裳兮木兰舟。

白话文翻译:

在昏暗的离别堂上,夕阳西下,我端起酒杯来送别远行的你。
远处的水面在微光中显得清澈,杜鹃花的芳香和白芷的清新在此时绽放。
波浪轻轻荡漾,烟雾弥漫,暮色在空中凝聚成碧色。
我心中纷乱的思念,随着你而去,逆流而上九江,穿过七泽。
你离去的脚步无法挽留,五彩的衣裳和木兰舟在此刻显得格外遥远。

注释:

  • 黯离堂:黯淡的离别之地,表达离愁别绪。
  • 壶觞:酒杯,古代饮酒的器具。
  • 杜蘅、白芷:杜蘅指杜鹃花,白芷是一种香草,二者皆为美丽的植物,象征着美好的情感。
  • 泫泫: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烟幂幂:形容烟雾缭绕,景色朦胧。
  • 九江、七泽:地名,象征着长途旅行和离别的遥远。
  • 五彩裳:华丽的衣服,象征着美丽和风雅。
  • 木兰舟:一种轻便的船,古代常用于水上旅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权德舆,字子华,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48年,卒于公元804年。他的诗歌以清新婉约著称,擅长抒情,尤其在离别、友情等主题上表现突出。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张评事即将离开襄阳赴京觐省之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诗中融入了离骚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杂言同用离骚体送张评事襄阳觐省》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运用了多种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感深邃且意象丰富。开篇以“黯离堂兮日晚”揭示了离别的背景,夕阳的余晖与离别的愁绪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递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

“远水霁兮微明”的意象,展示了远方的水面在雨后变得清澈,象征着未来的希望与光明。而“纷离念兮随君”则突显了作者心中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融中,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共鸣,读者能感受到离别的苦涩与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整体看来,这首诗不仅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友情与离别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黯离堂兮日晚:描绘了黄昏时分,离别的场所显得特别黯淡。
  2. 俨壶觞兮送远:作者端起酒杯,向即将远行的朋友致以祝福。
  3. 远水霁兮微明:远处的水面在雨后显得清澈明亮,象征着未来的希望。
  4. 杜蘅秀兮白芷生:美丽的植物在此时绽放,增添了离别的美感。
  5. 波泫泫兮烟幂幂:水波荡漾,烟雾弥漫,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离别氛围。
  6. 凝暮色于空碧:暮色在天空中凝聚,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7. 纷离念兮随君:作者的思念之情随着朋友的离去而愈加浓烈。
  8. 溯九江兮经七泽:朋友的旅途遥远,象征着离别的艰辛。
  9. 君之去兮不可留:朋友的去程不可挽留,表现了无奈的心情。
  10. 五彩裳兮木兰舟:华丽的衣裳与轻便的舟,象征着离别的美丽与忧伤。

修辞手法:全诗采用了比喻、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与情感的表达。比如“黯离堂兮日晚”与“远水霁兮微明”的对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离别的沉重与未来的希望。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友人的离别展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不舍,同时也蕴含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感深度与艺术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离别:诗中“离堂”“送远”等意象直接传达了离愁别绪。
  • 自然景象:如“远水”“杜蘅”“白芷”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旅程:如“九江”“七泽”象征着长途离别,增添了诗的厚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杜蘅”指的是: A. 一种鸟类
    B. 一种植物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饮品

  2. “君之去兮不可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欣喜
    B. 不舍
    C. 生气
    D. 决心

  3. 诗中“远水霁兮微明”中的“霁”意为: A. 雨过天晴
    B. 日落
    C. 朦胧
    D. 风和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别》
  • 杜甫《赠花卿》

诗词对比

  • 权德舆的《杂言同用离骚体送张评事襄阳觐省》与李白的《送友人》都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情感,但前者更多地融入了自然景象的描写,而后者则更侧重于情感的直接抒发。两首诗在情感的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权德舆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