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时间: 2025-01-06 09:35:06

寄情何处。

落絮游丝春欲暮。

断梦无凭。

水去云回恨不胜。

天涯人老。

寄语归来须及早。

莫爱飘零。

尚有残红苦待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寄情何处。落絮游丝春欲暮。
断梦无凭。水去云回恨不胜。
天涯人老。寄语归来须及早。
莫爱飘零。尚有残红苦待卿。

白话文翻译:

寄情何处呢?春天将要结束,落花飘散,游丝轻舞。
梦境已经断了,没有凭依。水流去,云归来,心中的恨意无以承受。
天涯海角人已苍老,寄托的消息希望你能尽早归来。
不要再去爱那飘零的花瓣,仍有残红在苦苦等待着你。

注释:

  • 寄情:寄托感情、情感寄托。
  • 落絮:落下的柳絮,象征春天的流逝。
  • 游丝:形容轻柔的丝线,象征春天的轻盈。
  • 断梦无凭:梦已经断了,没有根据、没有依托。
  • 水去云回:水流去,云彩归来,象征时光的流逝与无常。
  • 莫爱飘零:不要再爱那随风飘零的花瓣,指的是对过往美好事物的留恋。
  • 残红:指未凋谢的花瓣,象征着仍然存在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侃(1868年—1935年),字仲华,号秋水,近代诗人、学者,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融入了丰富的哲思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黄侃生活的动荡年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自然的变化折射出个人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暮色与个人情感的纠葛。开篇“寄情何处”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似乎在问自己情感的归宿,随即以“落絮游丝春欲暮”展现出春天即将结束的惆怅。这种自然界的变化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充满了哲学的思考。

“断梦无凭”一句,表达了梦境的破灭,生活的无常,水去云回则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流逝的主题,勾勒出一种无奈与恨意的交织。此时,诗人将自己置于广阔的天涯之中,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情,愈发显得孤独与苍老。

“寄语归来须及早”不仅是对远方人的呼唤,更是对自己情感的期盼,表现出一种希望与绝望的对比。而最后一句“尚有残红苦待卿”则是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尽管已经有所凋零,但仍有一丝希望在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这段感情的寄托与生命的无常相互映衬,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寄情何处:在问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哪里。
  2. 落絮游丝春欲暮:描绘春天的结束,花落、丝线轻舞,象征时间的流逝。
  3. 断梦无凭:梦已经破碎,没有依托,表现失落感。
  4. 水去云回恨不胜:水流去云彩归来,感叹无常,心中怨恨难以承受。
  5. 天涯人老:身处远方,岁月已老,感受生命的无情。
  6. 寄语归来须及早:希望远方的人能早日归来,寄托情感。
  7. 莫爱飘零:劝诫不要再留恋那些随风飘散的花瓣。
  8. 尚有残红苦待卿:即使花瓣已凋谢,仍有残留的美好在等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落花比作人生的无常。
  • 拟人:水和云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感受。
  • 对仗:如“水去云回”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对爱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絮:象征春天的消逝,也暗示着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 游丝:代表轻盈和无拘束的生活,体现了诗人的追求。
  • 残红:象征着尚存的美好,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去云回”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生命的轮回
    • B. 爱情的归来
    • C. 时光的流逝
    • D. 自然的变迁
  2. “寄语归来须及早”中,“及早”指的是:

    • A. 早晨
    • B. 及时
    • C. 早熟
    • D. 年轻
  3. 诗中提到的“落絮”象征了什么?

    • A. 美好的回忆
    • B. 春天的结束
    • C. 生活的希望
    • D. 未来的梦想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林黛玉的《葬花吟》,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比较黄侃的《减字木兰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探讨了对过往美好的追忆与对流逝时光的感慨,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具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情。

解读:黄侃的诗更加关注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人生的哲思,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的细腻和对失去爱情的哀伤。两者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李清照诗词集》
  • 《黄侃诗文集》

这些书籍包含了丰富的诗词作品及其背景,适合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诗词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