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经永安法空寺寄悟禅师(其寺贼所焚)》

时间: 2025-01-19 21:37:17

常说人间法自空,何言出世法还同。

微踪旧是香林下,

馀烬今成火宅中。

后夜池心生素月,春天树色起悲风。

吾知世代相看尽,谁悟浮生似影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常说人间法自空,何言出世法还同。
微踪旧是香林下,馀烬今成火宅中。
后夜池心生素月,春天树色起悲风。
吾知世代相看尽,谁悟浮生似影公。


白话文翻译:

常常说人间的法则本身就是空的,何必再说出世的法则也一样。
微微的踪迹依旧在香林下,剩下的余烬如今成了火宅之中。
后夜的池心映出皎洁的月光,春天的树色中吹起了悲凉的风。
我知道世代交替中,谁能领悟到浮生就像影子一样短暂呢?


注释:

  • 法自空:法则本身是空无的,指世间的一切皆无常。
  • 出世法:指超脱世俗的法则。
  • 微踪:指微小的足迹或印记。
  • 香林:可能指的是一种美好的环境。
  • 馀烬:指火焰熄灭后留下的灰烬。
  • 火宅:指烦恼与困苦的处所。
  • 素月:指明亮的月亮。
  • 树色:树木的颜色,通常在春天表现出新的生机。
  • 浮生:指人生的短暂,如浮云般的存在。
  • 影公:影子,暗指生命的虚无与短暂。

典故解析:

“浮生似影”来自于佛教思想,讲述人生如梦幻泡影,强调了生命的无常与虚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生平及创作活动不详,通常以禅宗诗歌著称,作品多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永安法空寺,该寺院因战乱被焚毁,诗人在此背景下反思人生的无常与苦痛,寄托了对禅理的理解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人间法则的虚无与出世法则的相似,揭示出作者对世事的深刻洞察。首句“常说人间法自空”,直接引入了整首诗的主题,强调世间法则的空虚与无常。接下来的“何言出世法还同”则表明了对世俗与超脱之间关系的思考。

“微踪旧是香林下,馀烬今成火宅中”展现了从美好宁静到困苦痛苦的转变,暗喻着曾经的美好如今已被毁灭,成为了“火宅”中的余烬。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引人深思,也使人感受到一种悲凉与无奈。

后两句“吾知世代相看尽,谁悟浮生似影公”则是对生命短暂的哲学思考,反映了作者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与反思。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痛苦现实的感慨,也有对人生无常的哲理认知,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说人间法自空:强调世间万物皆不真实,法则本质上是空。
  • 何言出世法还同:质疑出世法与人间法的区别,二者皆是空无。
  • 微踪旧是香林下:旧日的好景如香林下的踪迹,暗示过往的美好。
  • 馀烬今成火宅中:如今的余烬成为了困苦的象征,表达失落感。
  • 后夜池心生素月:夜晚的池塘映出明月,暗示宁静与美好。
  • 春天树色起悲风:春天的树色中夹杂着悲凉之感,暗示生命的短暂。
  • 吾知世代相看尽:经历了多代,见证了人生的变迁。
  • 谁悟浮生似影公:浮生如影,感慨人生的虚无与无常。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香林”和“火宅”的对比,突出人生的变迁。
  • 比喻:将人生比作“影”,强调其短暂和虚无。
  • 拟人:春天的树色“起悲风”,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虚幻,通过对比与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世间法则的质疑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香林:象征着美好与宁静的过去。
  • 火宅:象征着痛苦与烦恼的现状。
  • 素月:象征着宁静与理想的追求。
  • 悲风:象征着对生命短暂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火宅”是指: A. 美好的地方
    B. 烦恼与痛苦的象征
    C. 祥和的环境

  2. 诗人通过“微踪”与“馀烬”的对比,想要表达什么? A. 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痛苦
    B. 生命的勇气
    C. 自然的变化

  3. “浮生似影公”意味着: A. 生命是永恒的
    B. 生命是短暂而虚幻的
    C. 生命是充满希望的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对比,二者都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皎然更侧重于内心对无常的感悟,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安静与恬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相关学术文章及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