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捣练子》
作者: 谭处端 〔元代〕
清净法,越婆娑。
神舟稳驾渡沉波。
啰哩凌,哩凌啰。
早下手,出迷河。
伊还不悟转蹉跎。
啰哩凌,哩凌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清净的法门,犹如在婆娑的舞蹈中穿行。稳稳地驾驭着神舟,渡过了沉沉的波浪。啰哩凌,哩凌啰,似乎在呼唤着。赶紧出手,摆脱那迷失的河流。那个人还不明白,时间却在悄然流逝。啰哩凌,哩凌啰。
注释:
- 清净法:指一种内心宁静的修行方式。
- 婆娑:形容舞动的样子,常用来描绘轻盈的舞姿。
- 神舟:比喻心灵的舟船,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 迷河:比喻迷失的境地,表示困惑与迷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处端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多涉及道教和佛教哲学。他的诗风常常清新脱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捣练子》是唐代乐府诗的一种形式,诗人通过描写内心的清净与智慧,反映出他对人生迷茫的思考。这首诗在元代的社会背景下,体现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捣练子》整体上流露出一种淡雅的气质,诗中通过对“清净法”的追求,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望。首句“清净法,越婆娑”便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宁静而又舞动的境界,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使用“神舟稳驾渡沉波”的意象,象征着在面对人生的波折时,内心的坚定和从容。
“啰哩凌,哩凌啰”重复的咏叹,加深了诗歌的音乐感,也表现了诗人对内心声音的倾听。最后两句“早下手,出迷河”,则提醒人们在迷失时应及时觉醒,抓住机会,走出困境。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复杂生活中寻求内心平和的愿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净法,越婆娑:强调一种宁静的修行法门,穿越舞动的状态,意指超脱于世俗的纷扰。
- 神舟稳驾渡沉波:形象地描绘出心灵的航行,稳健地渡过生活的波折,象征着内心的坚定。
- 啰哩凌,哩凌啰:富有韵律感的呼唤,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激荡与期盼。
- 早下手,出迷河:劝告人们在迷失时要及早行动,寻找到出路。
- 伊还不悟转蹉跎:暗示有些人对人生的迷失不自知,时间在无意识中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神舟”比喻心灵的安宁。
- 对仗:诗句间的音律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 重复:通过“啰哩凌”的重复,营造出节奏感,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我觉醒的重要性。在面对人生的迷茫和波折时,及时觉悟、把握机会,才能找到出路,获得内心的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净:象征内心的宁静,追求一种超脱的境界。
- 神舟:比喻心灵的航行,暗含智慧和坚定。
- 迷河:象征困惑与迷失,反映出人生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清净法”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舞蹈
- B. 一种修行方式
- C. 一种饮食习惯
-
“神舟稳驾渡沉波”中的“神舟”象征什么?
- A. 船只
- B. 内心的安宁
- C. 迷失的状态
-
“啰哩凌,哩凌啰”重复的作用是什么?
- A. 增强情感
- B. 描述景色
- C. 引入新意象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同样表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思索。
- 《静夜思》 by 李白:探讨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与《庐山谣》相比,谭处端的《捣练子》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觉醒,而李白的《庐山谣》则更多表现对自然景色的感慨与哲理的思考。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