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时间: 2025-01-14 00:53:59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白话文翻译:

海边的尖山像锋利的剑刃,秋天来临时到处都是令人伤心的景象。
如果能化身为无数的分身,愿在山顶上遥望故乡。

注释:

  • 海畔:海边。
  • 尖山:山峰高耸而尖锐。
  • 剑铓:剑的刃锋,形容山的尖锐。
  • 割愁肠:割断心中的忧愁,形容忧伤的情感。
  • 化得身千亿:化身为千亿个自己。
  • 散上峰头:散布到山顶上。
  • 望故乡:远望自己的故乡。

典故解析:

这首诗通过“剑铓”这个意象,表达了山的险峻与美丽,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心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诗中提到的“化得身千亿”,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深,体现了那种想要无数次回望故乡的强烈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号宗元,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以散文和诗歌著称,尤其是与韩愈并称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作品常反映其政治理想与哲学思考,极具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柳宗元被贬至永州的时期,正值他孤独寂寞之时。诗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他内心的愁苦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开头两句“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在描绘山的险峻与秋天的萧瑟中,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山的尖锐与秋的凋零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既有外部环境的描写,也有内心情感的流露。接下来的“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向往与无奈的思考。如果能够化身为无数个自己,依然无法满足那份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传达了人们普遍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畔尖山似剑铓:描绘了海边山峰的尖锐形态,暗含一种冷峻的美。
  2. 秋来处处割愁肠:秋天的到来使得诗人愁苦的心情更加加重,感受到自然与内心的双重悲伤。
  3. 若为化得身千亿: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愿望,想要化身为千亿个自己。
  4. 散上峰头望故乡:想要在山顶上遥望故乡,体现了心灵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山被比作“剑铓”,增强了山的锋利与险峻。
  • 对仗:如“海畔尖山”“秋来处处”,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夸张:化身“千亿”,强调思乡情感的深厚。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之情展开,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内心的孤独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 尖山:象征着孤独、险峻,也代表了诗人内心的挣扎。
  • :象征着凋零与思念,秋天的到来加重了诗人的愁苦。
  • 故乡:代表着归属感与温暖,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贯穿整首诗的核心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剑铓”比喻了什么? A. 山的美丽
    B. 山的险峻
    C. 秋天的景象
    D. 诗人的心情

  2. 诗人想要化身为多少个自己? A. 一
    B. 千
    C. 千亿
    D. 万

  3. 诗中“秋来处处割愁肠”对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影响?
    A. 愉快
    B. 忧伤
    C. 平静
    D. 激动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柳宗元更多地融入了自然景象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白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深度。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3. 《柳宗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