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昆嵛山团庵》

时间: 2025-01-19 13:42:45

做就圈模,且休盖椽。

诸公怎晓余方便。

水符不向此中行,因缘已至文登县。

各谨持修,速归锻炼。

内容显现亲头面。

如今款款渐投玄,恁时得得频相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昆嵛山团庵》
作者: 王哲 〔元代〕
做就圈模,且休盖椽。
诸公怎晓余方便。
水符不向此中行,
因缘已至文登县。
各谨持修,速归锻炼。
内容显现亲头面。
如今款款渐投玄,
恁时得得频相见。

白话文翻译:

这段时间只是在圈模之间,暂且不要盖上屋檐。
各位怎么能知道我的便利呢?
水符并不在这里行走,
缘分已经使我来到文登县。
大家请谨慎修持,快点回去锻炼。
内容的真意日渐显露,
如今慢慢地接近了深奥的境地,
那时我们就能够频频相见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圈模:指的是一种样式或模型。
  • 盖椽:盖房子的屋檐,表示建造的动作。
  • 水符:指代某种象征或符号,暗示流动的事物。
  • 文登县:一个地名,表明作者所处的地点。
  • 谨持:小心谨慎地坚持。
  • 锻炼:指的是修身养性,锤炼自身。
  • 款款:慢慢地、逐步地。
  • 投玄:接近深奥的道理或境界。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水符”可看作是对流动与变化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哲,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人生思考和自然景致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昆嵛山的团庵,反映了诗人在山水之间的游历与思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修身养性的追求。

诗歌鉴赏:

《踏莎行 昆嵛山团庵》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词作,描绘了诗人在昆嵛山团庵的所思所感。诗的开头,诗人以“做就圈模,且休盖椽”引入,显得自然随意,似乎在描述一种放松的状态,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接着提及“诸公怎晓余方便”,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隔阂与思索,反映出一种孤独感。

“水符不向此中行”一句,诗人通过水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暗示着人生的变化与无常。而“因缘已至文登县”,则表明了缘分的奇妙,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机缘。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最后以“如今款款渐投玄,恁时得得频相见”结束,展现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温情和哲理的深邃。诗人在自然与友谊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给读者以思考与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做就圈模,且休盖椽:描绘一种暂时的状态,暗示不急于行动。
  2. 诸公怎晓余方便: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隔阂,感叹彼此难以理解。
  3. 水符不向此中行:象征着事物的流动与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
  4. 因缘已至文登县:缘分的神秘与不可预测,这是一种对命运的感慨。
  5. 各谨持修,速归锻炼:提倡修身养性,重视自我修炼。
  6. 内容显现亲头面:强调内心的真实与外在的联系。
  7. 如今款款渐投玄:描述一种逐渐接近深奥道理的感觉。
  8. 恁时得得频相见:期待与友人的再相聚,充满温暖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符”比喻人生的变幻。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交织,形成深刻的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生活的思考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变幻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炼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圈模:象征一种生活的模式或样式。
  • 水符:象征变化与流动,代表人生的无常。
  • 文登县:作为地名,承载了文化意义与人情味。
  • 锻炼:象征修身养性的追求,暗示成长与内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水符”象征什么?
    A. 固定不变
    B. 流动与变化
    C. 安静与宁和

  2. 诗人对友人有何感慨?
    A. 期待相聚
    B. 感到孤独
    C. 不在意

  3. “因缘已至文登县”中的“因缘”指的是什么?
    A. 机缘巧合
    B. 必然结果
    C. 纯属偶然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陶渊明

诗词对比:
对比王哲的《踏莎行》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友谊的珍惜,但王哲更侧重于内心的修炼与哲理的探讨,而李白则更多体现了对乡愁与自然的感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王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