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童》
时间: 2025-01-01 11:37: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钱清陈孝童,十岁知孝母。母病日以革,药饵空㕮咀。夜庭人不知,磨刀去剔股。凡儿血肉躯,躯小痛槚楚。孰识身在亲,惨毒至刀斧。邻里闻孝童,涕泗下如雨。道路闻孝童,过车式其户。堂堂士大夫,结发在庠序。母背忍绝裾,母丧亡捧土。我作孝童诗,岂惟风童孺。
白话文翻译:
钱清的陈孝童,十岁时就知道孝顺母亲。母亲的病情日益严重,药物却无法服用。夜晚在庭院中,没有人知道他磨刀准备割下自己的肉。即使是孩子的血肉之躯,也会因为身体的疼痛而感到痛苦。谁能想到为了亲人,他会做出如此惨烈的行为。邻里听到他的孝行,都感动得泪如雨下。路过的行人听到他的故事,都会停下来向他家致敬。那些堂堂的士大夫,在学堂里学习礼仪,却可能在母亲背后忍心断绝亲情,母亲去世时也无法像他那样捧土安葬。我写下这首关于孝童的诗,不仅仅是为了赞美孩童的孝行。
注释:
- 钱清: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陈孝童:诗中的主人公,一个十岁的孩子。
- 革:改变,这里指病情加重。
- 㕮咀:古代的一种药物处理方法,这里指药物无法服用。
- 剔股:割下大腿肉,古代有割肉疗亲的孝行。
- 槚楚:痛苦的样子。
- 结发:指成年,古代男子成年时束发。
- 庠序:古代的学校。
- 绝裾:断绝衣襟,比喻断绝亲情。
- 捧土:指安葬,古代葬礼中的一种仪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1370),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廉夫,号铁崖,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豪放著称,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讲述了陈孝童为了救治病重的母亲,不惜割下自己的肉的故事,展现了孝子的极端行为和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杨维桢通过这首诗,不仅赞扬了陈孝童的孝行,也批判了那些表面上遵守礼仪,实际上却缺乏真正孝心的士大夫。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陈孝童的孝行,展现了一种超越常规的孝道精神。诗中,“夜庭人不知,磨刀去剔股”描绘了陈孝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为了救治母亲而做出的极端行为,这种行为虽然惨烈,但却体现了孝子的无私和勇敢。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比士大夫的行为,进一步强调了陈孝童孝行的可贵。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通过对一个十岁孩童的孝行的描述,传达了对孝道的崇高敬意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钱清陈孝童,十岁知孝母:介绍了主人公陈孝童和他的年龄,以及他的孝行。
- 母病日以革,药饵空㕮咀:描述了母亲病情的严重和药物无法服用的情况。
- 夜庭人不知,磨刀去剔股:描绘了陈孝童在夜晚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准备割下自己的肉。
- 凡儿血肉躯,躯小痛槚楚:表达了即使是孩子的身体,也会因为疼痛而感到痛苦。
- 孰识身在亲,惨毒至刀斧:强调了为了亲人,陈孝童愿意承受极端的痛苦。
- 邻里闻孝童,涕泗下如雨:邻里听到他的孝行,都感动得泪如雨下。
- 道路闻孝童,过车式其户:路过的行人听到他的故事,都会停下来向他家致敬。
- 堂堂士大夫,结发在庠序:提到了那些在学堂里学习礼仪的士大夫。
- 母背忍绝裾,母丧亡捧土:批判了那些表面上遵守礼仪,实际上却缺乏真正孝心的士大夫。
- 我作孝童诗,岂惟风童孺:表明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赞美孩童的孝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涕泗下如雨”比喻邻里的感动之情。
- 对比:通过陈孝童的孝行与士大夫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孝行的可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孝道,通过对陈孝童极端孝行的描述,展现了孝道的崇高和无私,同时也批判了那些表面上遵守礼仪,实际上却缺乏真正孝心的士大夫。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如“夜庭”、“磨刀”、“剔股”等,这些词汇共同构建了一个孝子为了救治母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孝童为了救治母亲做了什么极端行为? A. 割下自己的肉 B. 放弃学业 C. 卖掉家产 D. 绝食抗议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堂堂士大夫”在学堂里学习什么? A. 武术 B. 礼仪 C. 医术 D. 农耕 答案:B
-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A. 仅仅赞美孩童的孝行 B. 批判士大夫的行为 C. 提倡孝道 D. 记录历史事件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孝经》:古代关于孝道的经典著作。
- 《孟子》:孟子关于孝道的论述。
诗词对比:
- 《陈情表》:李密为了辞官照顾祖母而写的表文,展现了孝子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维桢诗集》:收录了杨维桢的诗歌作品。
- 《中国古代孝道文化》:探讨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