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奉答倪元镇》
时间: 2025-01-04 08:06: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奉答倪元镇 杨维桢 〔元代〕
坐断深林事不闻,西窗风日爱余曛。 旧经高赤寻三传,新咏山王削五君。 翠筿侵床落苍雪,石池洗砚动玄云。 东邻书屋最相忆,莫遣草堂移浪文。
白话文翻译
我坐在深林中,对外界的事情不闻不问,只爱西窗外的风和日落余晖。 曾经研读过高赤的经书,寻找三传的奥秘,现在则新咏山王,削去五君的繁琐。 翠绿的竹子侵入床边,落下苍白的雪,石池中洗砚,水波如动玄云。 最怀念的是东邻的书屋,不要让草堂被浪文所移。
注释
- 坐断深林事不闻:形容作者隐居深林,不问世事。
- 西窗风日爱余曛:西窗外的风和日落余晖,作者喜爱这种宁静的景象。
- 旧经高赤寻三传:高赤,指高深的经典;三传,指古代经典的三个传本。
- 新咏山王削五君:山王,指山中的隐士;五君,指五位君主或重要人物。
- 翠筿侵床落苍雪:翠筿,翠绿的竹子;苍雪,指竹叶上的白霜。
- 石池洗砚动玄云:石池,石制的砚台;玄云,指墨水。
- 东邻书屋最相忆:东邻的书屋,作者最怀念的地方。
- 莫遣草堂移浪文:不要让草堂被无用的文章所占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1370),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廉夫,号铁崖,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文以豪放著称,尤擅长七言歌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维桢隐居深林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诗中提到的“高赤”、“三传”、“山王”、“五君”等,反映了作者对经典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自己文学创作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林隐居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文学的热爱。诗中“坐断深林事不闻”一句,表达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决心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西窗风日爱余曛”则进一步以自然景象来烘托作者的心境。后几句通过对经典文化的研读和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造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文人的隐逸情怀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坐断深林事不闻:作者选择隐居深林,不问世事,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
- 西窗风日爱余曛:通过描绘西窗外的风和日落余晖,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 旧经高赤寻三传:回顾作者对经典文化的深入研究,寻找三传的奥秘。
- 新咏山王削五君:表达作者对新文学创作的追求,削去五君的繁琐。
- 翠筿侵床落苍雪:通过翠竹和苍雪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石池洗砚动玄云:石池洗砚的场景,象征着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执着。
- 东邻书屋最相忆:表达作者对东邻书屋的怀念,那里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
- 莫遣草堂移浪文:警示自己不要让草堂被无用的文章所占据,保持文学的纯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翠筿侵床落苍雪”中的“苍雪”比喻竹叶上的白霜。
- 拟人:如“石池洗砚动玄云”中的“动玄云”拟人化地描述了洗砚时的水波。
- 对仗:如“旧经高赤寻三传,新咏山王削五君”中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体现了元代文人的隐逸情怀和对文学的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深林:象征隐居和超脱尘世。
- 西窗风日:象征宁静和自然美景。
- 高赤:象征经典文化。
- 山王:象征隐士和文学创作。
- 翠筿:象征清幽的自然环境。
- 石池:象征文学创作的执着。
- 东邻书屋:象征文学创作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坐断深林事不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A. 积极参与世事 B. 隐居深林,不问世事 C. 热衷于政治 D. 追求名利
-
“西窗风日爱余曛”中的“余曛”指的是什么? A. 早晨的阳光 B. 中午的阳光 C. 傍晚的余晖 D. 夜晚的月光
-
“旧经高赤寻三传”中的“三传”指的是什么? A. 三种传记 B. 三种经典 C. 三种传本 D. 三种传说
-
“新咏山王削五君”中的“五君”指的是什么? A. 五位君主 B. 五位重要人物 C. 五位隐士 D. 五位文学家
-
“石池洗砚动玄云”中的“玄云”指的是什么? A. 黑色的云 B. 墨水 C. 黑色的石头 D. 黑色的衣服
答案:
- B
- C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维桢的其他隐逸诗作,如《隐居》、《山居》等。
- 元代其他文人的隐逸诗作,如王冕的《墨梅》、赵孟頫的《题竹》等。
诗词对比:
- 杨维桢的《次韵奉答倪元镇》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者都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杨维桢及其他元代诗人的作品。
- 《杨维桢诗集》:杨维桢的诗集,详细收录了他的诗作和相关评论。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元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