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二首 其二 游圆明园》
时间: 2025-01-08 02:45: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二首 其二 游圆明园
作者: 顾随
散步闲扶短杖,正襟危坐高冈。
一回眺望一牵肠。
数间新草舍,几段旧宫墙。
何处鸡声断续,无边夕照辉煌。
乱山衰革下牛羊。
教人争不恨,故国太荒凉。
白话文翻译:
闲步时我拄着短杖,端正坐在高岗上。
我一回头眺望,心中不禁牵挂。
几间新草房,几段旧宫墙。
哪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鸡鸣,无边的夕阳照耀辉煌。
在衰败的山峦下,牛羊漫游。
让我不禁感到怨恨,故乡实在太过荒凉。
注释:
- 散步:随意走动。
- 闲扶:悠闲地扶着。
- 短杖:指代拐杖或手杖。
- 正襟危坐:端正坐姿,形容认真或凝重的态度。
- 牵肠:牵动心肠,形容思念或忧愁。
- 新草舍:新建的草房。
- 旧宫墙:指代破旧的宫殿遗址。
- 鸡声断续:形容鸡鸣声时有时无。
- 无边夕照:形容夕阳的光辉绚烂无尽。
- 乱山衰革:形容山峦的衰败和变化。
- 故国太荒凉:对故乡的感慨,感到荒废和凋零。
典故解析:
该诗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国家的破败,尤其是提及圆明园这一历史遗址,给人以强烈的怀古之感。圆明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曾经是辉煌的象征,而今却满目疮痍,诗人以此为背景,抒发对故国的惋惜与哀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随(1900-1984),字晓岚,江苏人,近现代重要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风深受古典诗词影响,常以历史和个人感受结合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写作于20世纪,正值中国经历重大变革的时期。顾随在游览圆明园时,感受到昔日繁华的遗迹与如今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写下此诗,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痛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沉思念和痛苦。开头的“散步闲扶短杖”展现了诗人悠闲的态度,然而随着目光的远眺,内心的牵挂随之涌现。诗中描绘的草舍和旧墙,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状的感慨。尤其是“鸡声断续”,仿佛让人听到乡村的宁静,却又带来一丝忧伤。最后一句“教人争不恨,故国太荒凉”更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无奈与愤懑。全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顾随的深厚文学功底和对祖国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散步闲扶短杖:描绘了诗人在闲适的环境中,显得悠然自得。
- 正襟危坐高冈:形容诗人坐在高处,目光远眺,心中却充满忧虑。
- 一回眺望一牵肠:目光回望故乡,心中不禁感到忧伤。
- 数间新草舍,几段旧宫墙:新旧对比,衬托出历史的变迁。
- 何处鸡声断续,无边夕照辉煌: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却又悲凉的氛围。
- 乱山衰革下牛羊:描绘了荒凉的乡村景象,体现出国家的衰败。
- 教人争不恨,故国太荒凉:情感的宣泄,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痛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荒凉的景象比作对故国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故国的深刻思念与对国家衰败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短杖:象征着老年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感慨。
- 新草舍:代表着新的生活与希望。
- 旧宫墙:象征着历史的遗迹与失落的辉煌。
- 鸡声:传达乡村的宁静,也暗示着人们对往昔的怀念。
- 夕照: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即将逝去的光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闲扶短杖”中“短杖”指的是什么? A. 拐杖
B. 长杆
C. 竹竿
D. 木棍 -
诗中提到的“鸡声”有什么象征意义? A. 乡村的宁静
B. 城市的喧嚣
C. 动物的叫声
D. 音乐的旋律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愉悦
B. 满足
C. 忧伤
D. 疲惫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月下独酌》 - 李白
诗词对比:
顾随的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有相似之处,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思考。两者均用自然景色作为背景,结合个人情感,展现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参考资料:
- 《顾随诗文选》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圆明园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