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边将 章碣 〔唐代〕
千千铁骑拥尘红, 去去平吞万里空。 宛转龙蟠金剑雪, 连钱豹躩绣旗风。 行收部落归天阙, 旋进封疆入帝聪。 只有河源与辽海, 如今全属指麾中。
白话文翻译:
成千上万的铁骑扬起红色的尘土, 他们勇往直前,仿佛要吞噬万里的空旷。 龙形的金剑在雪中宛转盘旋, 连绵的豹纹旗帜在风中飘扬。 他们行军收复部落,回归天子的宫阙, 迅速推进,将新的疆域纳入皇帝的耳目。 只有河源和辽海, 如今也完全归于指挥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铁骑:指装备精良的骑兵。
- 尘红:尘土飞扬,形容军队行进时的壮观场面。
- 平吞万里空:形容军队行进迅速,气势磅礴。
- 宛转:曲折盘旋的样子。
- 龙蟠:龙盘旋,形容金剑的形状。
- 金剑雪:金色的剑在雪中闪耀。
- 连钱豹躩:连绵的豹纹图案,形容旗帜上的图案。
- 绣旗风:绣有图案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 天阙:天子的宫阙,指朝廷。
- 帝聪:皇帝的耳目,指皇帝的统治范围。
- 河源与辽海:指边远的地区,如黄河源头和辽东海域。
- 指麾中:在指挥之下,指被统一管理。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边将的英勇和边疆的统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碣,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雄浑,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边将的英勇形象和他对边疆的统一贡献,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争的频繁和边将的重要作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雄浑的语言,描绘了一位边将的英勇和边疆的统一。首联以“千千铁骑拥尘红”开篇,展现了边将率领的骑兵队伍的壮观场面,气势磅礴。颔联和颈联通过“宛转龙蟠金剑雪”和“连钱豹躩绣旗风”等意象,进一步描绘了边将的英勇和军队的威武。尾联“只有河源与辽海,如今全属指麾中”则强调了边将的功绩,将边远的河源和辽海也纳入统治之下,体现了边疆的统一和边将的卓越贡献。整首诗语言雄浑,意象生动,情感激昂,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千千铁骑拥尘红”和“去去平吞万里空”描绘了边将率领的骑兵队伍的壮观场面,展现了军队的威武和边将的英勇。
- 颔联:“宛转龙蟠金剑雪”和“连钱豹躩绣旗风”通过生动的意象,进一步描绘了边将的英勇和军队的威武。
- 颈联:“行收部落归天阙”和“旋进封疆入帝聪”强调了边将的功绩,将边远的河源和辽海也纳入统治之下。
- 尾联:“只有河源与辽海,如今全属指麾中”总结了边将的功绩,体现了边疆的统一和边将的卓越贡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宛转龙蟠金剑雪”中的“龙蟠”比喻金剑的形状。
- 拟人:如“连钱豹躩绣旗风”中的“绣旗风”拟人化地描绘了旗帜在风中飘扬的情景。
- 对仗:如“千千铁骑拥尘红”和“去去平吞万里空”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赞颂边将的英勇和边疆的统一,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雄浑的语言,展现了边将的英勇和军队的威武,体现了边疆的统一和边将的卓越贡献。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骑:象征军队的威武。
- 尘红:象征军队行进时的壮观场面。
- 龙蟠金剑雪:象征边将的英勇和军队的威武。
- 连钱豹躩绣旗风:象征军队的威武和边将的英勇。
- 河源与辽海:象征边远的地区,如黄河源头和辽东海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千铁骑拥尘红”描绘了什么场景? A. 边将的英勇 B. 军队的威武 C. 边疆的统一 D. 战争的惨烈
-
“宛转龙蟠金剑雪”中的“龙蟠”比喻什么? A. 金剑的形状 B. 军队的威武 C. 边将的英勇 D. 边疆的统一
-
诗的尾联“只有河源与辽海,如今全属指麾中”强调了什么? A. 边将的英勇 B. 军队的威武 C. 边疆的统一 D. 战争的惨烈
答案: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风光和边将的英勇。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
诗词对比:
- 章碣的《赠边将》和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描绘了边塞风光和边将的英勇,但章碣的诗更加强调边疆的统一和边将的功绩。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章碣的《赠边将》和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 《唐诗三百首》:精选了唐代诗人的代表作,包括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