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前汤庵
王立道
僻地多逢寺,秋花满石坛。
僧閒缝衲坐,客到出门看。
失姓离群久,躬耕乞食难。
清言殊未厌,车马去长安。
白话文翻译:
在偏僻的地方常常会遇到寺庙,秋天的花朵盛开在石坛上。和尚悠闲地坐在那儿缝制僧衣,客人来的时候,他便出门来迎接。自己失去姓氏,离群索居已经很久,躬耕乞食的生活实在艰难。虽然我对清淡的言语并不厌倦,但车马依然朝着长安驶去。
注释:
- 僻地:偏远的地方。
- 秋花:秋天盛开的花。
- 石坛:石制的平台,常用于供奉或休息。
- 僧閒:和尚悠闲的状态。
- 缝衲:缝制僧衣,表示和尚的日常工作。
- 失姓:失去姓氏,意指与世隔绝。
- 躬耕乞食:亲自耕作以乞讨食物,形容生活艰难。
- 清言:清淡的言语,指简单、纯净的交流。
- 车马去长安:车马向长安方向行驶,长安为当时的政治中心,象征繁华与世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立道,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代,可能是在作者隐居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寺庙生活的感触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诗中表现出一种对清淡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纷扰尘世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前汤庵》一诗清新自然,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华世界的厌倦。诗的开头以“僻地多逢寺”引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寺庙环境,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感。接着,秋花的意象带来了生机与美感,暗示出一种即使在偏远之地也能找到的生活乐趣。
“僧閒缝衲坐,客到出门看”句中,和尚的闲适生活与客人的到来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寺庙生活的安逸。然而,随后的“失姓离群久,躬耕乞食难”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困境,失去身份的无奈与对于生存的艰辛感受。尽管如此,“清言殊未厌”一句道出了他对简单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虽然现实的车马仍在向繁华的长安驶去,诗人的心中却已向往那份清净与悠然。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意象的运用,生动地呈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与渴望,表达了对尘世繁华的淡泊与无奈,富有哲理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僻地多逢寺:在偏远的地方经常遇到寺庙,暗示诗人隐居的生活环境。
- 秋花满石坛:秋天的花开满了石坛,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 僧閒缝衲坐:和尚在悠闲地缝制僧衣,体现出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
- 客到出门看:客人来了,和尚便出门迎接,显示了寺庙的接待与交流。
- 失姓离群久:失去了身份,孤独地离开了社会,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感。
- 躬耕乞食难:亲自耕作以乞讨食物,揭示出生活的艰辛。
- 清言殊未厌:对于简单的生活与言语并不厌倦,表达了对清淡生活的向往。
- 车马去长安:车马向繁华的长安出发,象征着世俗的繁华与纷扰。
修辞手法:
- 对比:寺庙的宁静与长安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突显隐逸生活的独特。
- 意象:秋花、石坛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 象征:长安象征着繁华与世俗生活,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追求。诗人在面对尘世纷扰时,选择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安宁与内心的平静。
- 秋花:代表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石坛:象征着坚固与自然的结合。
- 长安:象征繁华与世俗的诱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车马”代表什么?
A. 贫穷
B. 繁华与世俗
C. 自然
答案:B -
“躬耕乞食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A. 富裕
B. 难以为继
C. 悠闲
答案:B -
诗中“清言殊未厌”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繁华的向往
B. 对清淡生活的追求
C. 对世俗的厌恶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独坐敬亭山》 by 李白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反映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加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了对自由与孤独的思考,体现出不同的哲学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立道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