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时间: 2025-01-06 14:01:45

西风末到秋先到。

诗比秋还早。

黄姑匿笑晚来晴。

多谢老仙遥念隔河星。

水花欲睡人初定。

谁唤栖鸥醒。

湖天忽涌月如轮。

照见望山桥上两吟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作者: 夏承焘 〔近代〕

西风末到秋先到。
诗比秋还早。
黄姑匿笑晚来晴。
多谢老仙遥念隔河星。
水花欲睡人初定。
谁唤栖鸥醒。
湖天忽涌月如轮。
照见望山桥上两吟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的意境,西风虽未到,但秋天的气息已经先行。诗的灵感似乎比秋天更早降临。黄姑(指黄昏的女神)在傍晚的晴天里偷偷地笑着。感谢那位老仙人,他在遥远的地方挂念着我,仿佛隔着河流的星星。水面的波花似乎快要沉睡,而人们刚刚安定下来。是谁在唤醒栖息的鸥鸟?湖面上忽然涌现出如同圆月一般的光辉,照见我和友人桥上吟诗的身影。

注释

  • 西风:指秋风,象征着秋季的到来。
  • 黄姑:指女神,可能指黄昏或秋天的象征。
  • 老仙:指的是一种遥远的精神寄托,可能暗指高人或前辈。
  • 栖鸥:指栖息的海鸥,象征着宁静和自然。
  • 湖天:湖面上的天空,指湖面和天际的交融。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老仙”,可以理解为对远方智者的怀念,带有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意象,如“月如轮”,常见于古诗中,象征着圆满与团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承焘(1879-1945),字云飞,号风舫,江苏人。清末民初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而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天,正值宁静的时节,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和个人的情感,反映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向往。诗的开头以“西风末到秋先到”引入,给人一种秋天即将到来的紧迫感,诗人似乎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接着,诗人通过“黄姑匿笑晚来晴”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展现了秋天的温暖和宁静。诗中提到的人物和意象,如“老仙”和“栖鸥”,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使得情感更为深邃。在最后几句中,诗人描绘了明月照耀下的桥身,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美好的画面,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感伤和对生命美好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末到秋先到:暗示秋天的气息已经到来,虽然西风还未完全吹起。
  • 诗比秋还早:表达了诗的灵感早于自然的变化。
  • 黄姑匿笑晚来晴:描绘了傍晚的宁静与美好,黄昏似乎在偷偷地笑。
  • 多谢老仙遥念隔河星:感谢那位远方的智者对自己的关心,传达一种惆怅的情感。
  • 水花欲睡人初定:水面波动的景象,象征着宁静与安定。
  • 谁唤栖鸥醒:表现出一种对宁静打破的疑问,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湖天忽涌月如轮:描绘月光在湖面上的美丽景象,月亮象征着团圆与希望。
  • 照见望山桥上两吟身:描绘了诗人和友人在桥上吟诗的悠然自得,传达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如轮”,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如“黄姑匿笑”,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和意象上都有对仗的使用,使诗句更加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美好的向往。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有时间流逝的意味。
  • 黄姑:代表着黄昏与宁静,传递出温暖的情感。
  • 老仙:象征智慧与遥远的思索。
  • 栖鸥:象征着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西风末到秋先到”意指什么? A. 秋天已经到来
    B. 秋天的气息已经到来
    C. 西风已经到来
    答案: B

  2. “水花欲睡人初定”中的“欲睡”是指什么? A. 水面平静
    B. 水花在安静的状态
    C. 水面波动
    答案: A

  3. 诗中的“老仙”象征着什么? A. 诗人自己
    B. 远方的智者
    C. 自然的力量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牧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杜牧的《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表达。
  • 王之涣的《登高》:引入了更为宏大的背景,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

参考资料

  • 《近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夏承焘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