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楼春 和欧阳舍人》
时间: 2025-01-08 22:56: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楼春 和欧阳舍人
作者: 乔大壮 〔近代〕
凤吹出芳丛。丝雨帘栊。篆烟通。
画中泥坠燕飞嫞。妆罢黛,浅脂融。
敲损玉钗双翡翠,泛绿绮难同。
楚云中。凝望何穷。
小楼春梦,片时千里,忍寒蕃锦屏风。
斜月四更,人远瓶堕井阑空。
杏花开落,沟水流红。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拂着芳香的花丛,细雨轻轻洒落在窗帘上,烟雾缭绕如篆文般飘动。
画中泥土坠落,燕子翩翩飞舞。妆容已打扮妥当,淡妆与脂粉融为一体。
玉钗敲落,翡翠双钗已失,绿色的绮绸难以相配。
在楚地的云端,凝视的目光没有尽头。
在小楼中的春梦,片刻间似乎跨越千里,忍不住寒冬的锦绣屏风。
斜月照亮四更,人远去,瓶子掉落在井边空荡荡。
杏花在春风中开落,沟水流淌着红色。
注释
- 凤: 指凤凰,象征美好和吉祥。
- 芳丛: 指花木繁盛的地方。
- 篆烟: 像篆书一样的烟雾,形容烟雾缭绕。
- 妆罢黛: 妆容已经打扮完成,黛是指眼线。
- 敲损玉钗: 玉钗被敲落,暗喻美好事物的损失。
- 楚云: 指楚地的云,带有地域特征。
- 寒蕃锦屏风: 意指冬天的屏风,锦绣的华丽与寒冷的对比。
- 杏花开落: 杏花在春天开放又凋零,形象地表现春天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乔大壮是近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其诗风受古典诗词的影响,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
《凤楼春》写作于春季,正值花开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过往的怀念。诗中蕴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和个人情感的无奈。
诗歌鉴赏
《凤楼春》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人在清新的春风中,细腻地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人心的变幻。开头的“凤吹出芳丛”通过比喻手法,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紧接着的“丝雨帘栊”则营造了一种细腻的雨景,象征着春天的柔情。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从自然的描写逐渐转向对人事的感慨,尤其是“妆罢黛,浅脂融”这句,表现出女性妆容的精致,暗含着对美好事物的珍重与渴望。
而“敲损玉钗双翡翠”则是一种对失去美好的惋惜,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脆弱。诗人在“楚云中”凝望,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尽思索,仿佛在无边的思绪中流连忘返。最后,杏花的凋零与沟水流红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人生的惆怅,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凤吹出芳丛: 春风如凤凰般吹拂着花丛,象征着春的到来。
- 丝雨帘栊: 细雨如丝,洒落在窗帘上,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篆烟通: 烟雾弥漫,形如篆书,表现出春天的朦胧。
- 画中泥坠燕飞嫞: 画中泥土坠落,燕子在飞舞,象征着生活的变迁。
- 妆罢黛,浅脂融: 妆容已经完成,淡妆与脂粉自然融合,表现出女性的美丽。
- 敲损玉钗双翡翠: 玉钗被敲落,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损失。
- 楚云中: 指在楚地的云端,表达出思念和无尽的感慨。
- 小楼春梦,片时千里: 春天的梦境在小楼中回荡,似乎一瞬间便跨越千里。
- 忍寒蕃锦屏风: 忍受寒冷的屏风,暗喻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思念。
- 斜月四更: 斜月照耀,表明时光已晚。
- 人远瓶堕井阑空: 远方的人,瓶子掉落在井边,象征孤独与无奈。
- 杏花开落: 杏花在春风中开放又凋落,象征着春天的短暂。
- 沟水流红: 沟水流淌着红色,暗示着春天的美好与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 “凤吹出芳丛”中用凤比喻春风,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 “杏花开落”赋予杏花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妆罢黛,浅脂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借助自然景象,传达出内心的柔软与惆怅,展现了对岁月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 代表吉祥与美好。
- 花丛: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雨: 细雨象征柔情与温婉。
- 云: 代表思念与无尽的追忆。
- 月: 斜月暗示时光的流逝。
- 杏花: 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凤吹出芳丛”意指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花的凋谢
- C. 人的离去
-
“妆罢黛,浅脂融”描绘的是谁的形象?
- A. 男性
- B. 女性
- C. 动物
-
诗中提到的“杏花开落”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时间的流逝
- C. 人的思念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春晓》: 这首诗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为简练,侧重于春晨的宁静与美好。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以豪放的笔调描绘春天的繁华与热烈,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近现代诗人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