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策杖游何处,苏门慕昔贤。
松声疑凤啸,云气似龙潜。
台迥藏修竹,山深拥紫烟。
何当逢石髓,一举挟飞仙。
白话文翻译:
我手持拐杖游历在何处呢?我向往苏门的古代贤人。
松树的声音仿佛是凤凰的啼鸣,云雾的气息像是潜伏的龙。
高台隐匿着修长的竹林,深山里环绕着紫色的烟雾。
何时才能遇到那石髓?一举而得,便能携带飞仙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策杖:指手持拐杖,表示游历时的状态。
- 苏门:指的是东晋时期的名士门第,流传着许多文化和历史。
- 松声:松树发出的声音。
- 凤啸:凤凰的鸣叫,这里用来形容松声的高亢。
- 云气:指云雾气息。
- 龙潜:形容云气的神秘,像是潜伏的龙。
- 台迥:高台的意思,表示高耸。
- 修竹:修长的竹子。
- 紫烟:指山中升起的烟雾,色彩紫色,象征神秘。
- 石髓:古代道教中认为可以延年益寿的石头。
- 飞仙:指成仙,追求长生不老。
典故解析:
- 苏门:典出《南史》,指苏州的名士门第,代表着文化和士人的理想生活。
- 飞仙:古代道教思想中对长生的追求,这与作者的心境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佘翔,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见于史籍,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和人文情怀为题材,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之时,士人追求理想与道德,诗中体现了对古人风范的追慕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入苏门》是一首抒发游历与追求理想的诗作。开篇以"策杖游何处"引入,表达了诗人手持拐杖,漫游于自然与历史之间的情景。接着提到“苏门慕昔贤”,显示出他对古代贤人的崇敬与羡慕,体现了士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
诗中通过“松声疑凤啸,云气似龙潜”的描写,运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对其神秘感的感受。松声如同凤凰的啼鸣,传达出一种高远的气势;而云气则仿佛潜伏着的龙,增添了诗的层次与深度。
“台迥藏修竹,山深拥紫烟”描绘了诗人所处的幽静环境,展现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这种生活既有自然的美,又有文化的积淀,体现了诗人对清幽自在的向往。
最后一句“何当逢石髓,一举挟飞仙”,道出诗人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与追求,体现出一种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整首诗情景交融,韵律和谐,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策杖游何处:开篇以自问的方式,表现诗人游历的状态与迷茫。
- 苏门慕昔贤:表达对古代贤人的向往,体现士人的理想追求。
- 松声疑凤啸:松树的声音与凤凰的啼鸣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云气似龙潜:云气的神秘感与潜伏的龙象征力量,暗示诗人心中的追求。
- 台迥藏修竹:描绘高台与竹林的宁静,展现隐逸生活的美好。
- 山深拥紫烟:深山中的烟雾,增加了诗的神秘感,隐含对自然的向往。
- 何当逢石髓:诗人渴望遇到象征长生的石髓,体现对超脱世俗的理想。
- 一举挟飞仙:最后一行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与长生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松声疑凤啸”,将松声比作凤凰的鸣叫,形象生动。
- 拟人:形象地赋予自然声音以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台迥藏修竹,山深拥紫烟”,对仗工整,提升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追求理想与自然美,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渗透着对长生与自由的追求,展现了士人内心的理想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声:象征高洁与清幽,代表着自然的声音。
- 云气:象征神秘与潜力,表达自然的力量。
- 修竹:象征坚韧与隐逸,体现诗人的追求。
- 紫烟:象征诗意与灵性,增加诗的神秘感。
- 石髓:象征长生与不朽,体现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 飞仙:象征自由与理想,表现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苏门”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名士门第?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东晋 -
“松声疑凤啸”中,松声用来比喻哪个神话动物?
A. 龙
B. 凤凰
C. 狼
D. 鹤 -
诗中提到的“石髓”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长生不老
C. 权力
D. 学识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津》王安石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高》相比,佘翔的《入苏门》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登高》则更强调人生的感慨与哲理思考。两首诗各有特色,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作者:李某某)
- 《古诗词鉴赏入门》(作者:张某某)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作者:王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