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家南寺》
时间: 2025-01-04 09:35: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郁郁楸梧动晚烟,一庭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白话文翻译:
浓郁的楸树和梧桐树在傍晚的烟雾中摇曳,庭院里在风和露的影响下感觉到秋意愈加深重。眼前的高岸向深谷移动,心中的忧愁伴随着夕阳的残光使得蝉鸣更加混乱。离开祖国后,衣衫和帽子至今仍在,外家的梨树和栗树让我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白头苍苍,来往于人世间的足迹遍布,但我依旧在僧人的窗前借榻安眠。
注释:
- 楸梧:指的是楸树和梧桐树,常象征高洁和忧愁。
- 晚烟:傍晚的烟霭,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风露:风和露水,暗示秋天的气候特点。
- 高岸:高高的山岸。
- 深谷:深邃的山谷。
- 愁里:内心的忧愁。
- 残阳:夕阳的余晖。
- 衣冠:指人的衣服和帽子,象征身份和地位。
- 外家:指的是外祖父母的家。
- 白头:形容年迈。
- 借榻眠:借用僧人的床榻安睡。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子文,号天锡,金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尤其善于咏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金朝末年,正值动荡时代,诗人身处外地,思乡之情愈加浓烈,抒发了对故土的怀念以及对人生变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外家南寺》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开篇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浓郁的树影和微凉的空气,营造出一种宁静却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人通过“晚烟”、“风露”来表达秋天的特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诗中对高岸与深谷的描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心灵的忧愁在“残阳”与“乱蝉”中更显得无奈和孤独,展现了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无奈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后两联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自我反思的情感:离开故国,衣冠依旧,却已人到白头。外家的梨栗象征着温暖的回忆,尽管身在异乡,但那些记忆依旧鲜明。最后一句“依旧僧窗借榻眠”则传达了一种无奈的归属感,暗示着人在外漂泊的无根状态。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郁郁楸梧动晚烟:描绘了秋天傍晚,树木在烟雾中摇曳的景象,生动体现出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一庭风露觉秋偏:通过风露的感觉,进一步渲染出秋天的寒意与忧伤。
- 眼中高岸移深谷:暗示心境的变化,外在自然与内心情感的对比。
- 愁里残阳更乱蝉:夕阳映照在愁苦之中,蝉鸣显得更加悲怆。
- 去国衣冠有今日: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及身世的变化,衣冠象征着身份地位。
- 外家梨栗记当年:外家美好的回忆与往日的欢乐。
- 白头来往人间遍:人生旅途的无常与艰辛,白头象征着岁月的流逝。
- 依旧僧窗借榻眠:尽管身在外地,仍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慰。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高岸”与“深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情感的复杂性。
- 意象:使用自然意象如“夕阳”、“蝉鸣”等,增强情感的表达。
- 排比:后两句中使用类似的句式,增强了叙述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孤独、思乡与人生无常展开,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个人命运的感叹。
意象分析:
- 楸梧:象征高洁与孤独。
- 晚烟: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风露:秋天的象征,传达出清冷的氛围。
- 残阳: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忧伤。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依旧僧窗借榻眠”是什么意思?
A) 借宿在僧人的窗前
B) 在窗前打瞌睡
C) 在寺庙中祈祷
D) 在外借宿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忘记
B) 怀念
C) 轻视
D) 恨
-
答案:
- C) 秋
- A) 借宿在僧人的窗前
- B) 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自然景色的优美,但王维更偏向于宁静与和谐,而元好问则带有更多的忧愁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元好问全集》
- 《金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