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晴野寺和李大》

时间: 2025-01-06 16:55:16

野阔爱春幽,新晴觅寺游。

立僧当径望,融雪向门流。

净色悲诸界,浮生哂一丘。

怜君厌嚣俗,行处即沧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阔爱春幽,新晴觅寺游。
立僧当径望,融雪向门流。
净色悲诸界,浮生哂一丘。
怜君厌嚣俗,行处即沧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诗人走在宁静的乡野中,享受着春日的幽雅,趁着晴好的天气去寺庙游玩。站在僧人面前,纵情远望,看到融化的雪水顺着寺门流淌。净化的色彩让人感到对世间纷扰的悲哀,浮生如梦,嘲讽着世俗的无常。怜惜你对喧嚣俗世的厌倦,行走的地方便是那广阔的沧洲。

注释:

  • 野阔:广阔的田野,指自然环境的开阔与宁静。
  • 春幽:春天的幽静,强调春天的美好与宁静。
  • 立僧:站立的僧人,指寺庙中的僧侣,常与清净、修行相关。
  • 融雪:春天雪融化,象征着春回大地。
  • 净色:指清净的颜色,寓意内心的宁静。
  • 诸界:世间万象,指人间的纷扰和复杂。
  • 浮生:人生如梦,强调生命的短暂与虚幻。
  • 沧洲:比喻远离尘世烦扰的地方,象征理想的归宿。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梦阳,明代著名诗人,字德明,号逸庵,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追求清幽淡泊的生活境界。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恰逢文人对自然与内心净化的追求。诗人在春日游玩中,感受到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渴望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诗歌鉴赏:

这首《春晴野寺和李大》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宁静。第一句“野阔爱春幽”,开篇便以“野阔”的辽阔和“春幽”的静谧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诗人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第二句“新晴觅寺游”更是透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春日的晴朗为游玩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随后,诗人通过“立僧当径望”这一描写,将读者引入到寺庙的场景中,僧人静立,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融化的雪水流向寺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复苏,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流转的感悟。最后两句“净色悲诸界,浮生哂一丘”,以深邃的哲理思考引发读者对人生的反思,浮生如梦,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在此彰显。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野阔爱春幽”:广阔的田野让人喜爱春天的幽静。
    • “新晴觅寺游”:在新晴的天气里寻觅寺庙游玩。
    • “立僧当径望”:站在路旁的僧人正在远望。
    • “融雪向门流”:融化的雪水流向寺门。
    • “净色悲诸界”:纯净的色彩让人对世间感到悲伤。
    • “浮生哂一丘”:浮生如梦,嘲讽世间的无常。
    • “怜君厌嚣俗”:怜惜你对世俗的厌倦。
    • “行处即沧洲”:行走的地方便是理想的归宿。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生哂一丘”,将人生比作一丘,突出其短暂与虚幻。
    • 对仗:如“净色悲诸界”和“怜君厌嚣俗”,形成对比,强调不同的情感态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的赞美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渴望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体现了道教的隐逸思想。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春天: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僧人:象征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与内心的宁静。
    • 雪水: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沧洲:理想的生活境界,远离尘世的喧嚣。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人李梦阳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融雪向门流”意指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冬天的结束
      • C. 生命的流逝
      • D. 以上皆是
    3.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 A. 热爱
      • B. 厌倦
      • C. 无所谓
      • D. 追求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山水田园的美景,但其情感更倾向于隐逸与宁静,而《春晴野寺和李大》则更加强调对世俗的厌倦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梦阳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