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观接牡丹》

时间: 2025-01-06 08:20:29

栽时白露,开时谷雨。

培养工夫良苦。

闲园消息阿谁传,算只是、司花说与。

寒梢一拂,芳心寸许。

点破凡根宿土。

不知魏紫是姚黄,到来岁、春风看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 观接牡丹》
作者: 刘敏中 〔元代〕

栽时白露,开时谷雨。
培养工夫良苦。
闲园消息阿谁传,
算只是司花说与。
寒梢一拂,芳心寸许。
点破凡根宿土。
不知魏紫是姚黄,
到来岁春风看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思是:
栽种牡丹时是在白露节气,开花时则是谷雨。
为了这花的成长,付出了不少辛勤的努力。
闲散的园中,谁来传递这个消息呢?
大概只是花卉的管理者在告诉我们。
在寒冷的枝头轻轻一拂,
花蕾的芳心也才露出一寸。
打破了凡俗的根基,
不知魏紫和姚黄的不同,
明年春风来时再去观赏吧。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露:农历节气,指每年阳历9月初,天气逐渐转凉,露水增多。
  • 谷雨:农历节气,指每年阳历4月中旬,意味着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适合农作物生长。
  • 司花:指掌管花卉的管理者。
  • 寒梢:指寒冷的树枝。
  • 魏紫姚黄:指两种著名的牡丹品种,魏紫为紫色品种,姚黄为黄色品种。

典故解析:

  • 魏紫、姚黄:这两种牡丹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牡丹亭》中有提及,象征着不同的美丽与品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敏中是元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牡丹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与依赖。


诗歌鉴赏:

《鹊桥仙 观接牡丹》通过对牡丹生长过程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首句“栽时白露,开时谷雨”直接点明了牡丹的生长周期,传达出诗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理解。接下来的“培养工夫良苦”则突出了种植的辛劳,既是对牡丹的赞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闲园消息阿谁传”中,诗人引发了对花的期待和渴望,充满了生活的哲思。而“寒梢一拂,芳心寸许”,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来临,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后面的“不知魏紫是姚黄”更是以牡丹的品种差异,表现了诗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与追求。

整首词在情感上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待。通过对牡丹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栽时白露,开时谷雨。:说明牡丹的栽种与开花时节,表现出自然规律。
  • 培养工夫良苦。:强调种植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心血。
  • 闲园消息阿谁传,算只是司花说与。:引发对花的期待与渴望,暗示花的消息仅由管理者传递。
  • 寒梢一拂,芳心寸许。:描绘春天的来临,象征希望与新生。
  • 点破凡根宿土。:暗示打破旧有的局限,迎接新的生机。
  • 不知魏紫是姚黄,到来岁春风看取。:表现出对美的不同理解和期待,鼓励人们珍惜春天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芳心寸许”意指花蕾初露,富有生动形象。
  • 拟人:将花的生长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和生命。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期待与珍惜,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露、谷雨:象征自然节律与生命的起源。
  • 寒梢、芳心: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希望。
  • 魏紫、姚黄:象征不同的美与个性,代表了对美的不同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牡丹在什么节气栽种?

    • A. 春分
    • B. 白露
    • C. 秋分
    • D. 夏至
  2. “寒梢一拂,芳心寸许”中“芳心”指的是:

    • A. 花蕾
    • B. 树叶
    • C. 土壤
    • D. 藤蔓
  3. 诗中提到的两个牡丹品种是哪个?

    • A. 李白与杜甫
    • B. 魏紫与姚黄
    • C. 红梅与白梅
    • D. 黄菊与紫菊

答案:

  1. B. 白露
  2. A. 花蕾
  3. B. 魏紫与姚黄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描写自然与人情的诗作。
  • 杜甫《春望》:表现对春天的感慨与期待。

诗词对比:

  • 比较刘敏中的这首词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前者更侧重于花的生长与生命的期待,后者则更多体现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出各自的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元代诗词选》
  2. 《古典诗词鉴赏》
  3. 《唐诗三百首》
  4.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该首诗的背景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