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自述》
时间: 2025-01-21 09:36: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 自述
李昌祺 〔明代〕
儒冠相误,虚名相误,衰病又还相误。
自怜身世总无成,乾枉了青春虚度。
书生曾做,京官曾做,方面也曾亲做。
颠来倒去竟如何,只落得一贫如故。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儒生的名声相互误解,虚名也让人误入歧途,衰老和疾病又再一次误导了我。
我自怜身世一无所成,白白浪费了我的青春岁月。
我曾做书生,也曾做过京官,还曾亲身做过地方官。
颠来倒去,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只是落得一贫如故。
注释
字词注释:
- 儒冠:指读书人所戴的帽子,象征读书人身份。
- 相误:相互或彼此的误解、错误。
- 自怜:自我怜悯,感到可怜。
- 身世:指自身的处境和经历。
- 乾枉:白白浪费。
- 一贫如故:形容依然贫穷,未有改变。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书生”“京官”“方面”,体现了古代读书人追求官职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明代士人的理想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反映了社会的无奈与悲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昌祺,明代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他是一位有着丰富经历的士人,曾任职于京城与地方,经历了仕途的起伏。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士人对仕途失意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虚度和无奈的感慨。背景中,士人多受科举制度影响,作品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鹊桥仙 自述》展现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深刻反思与无奈。诗中通过“儒冠”“京官”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士人从读书到仕途的历程,然而最终却发现这一切都只是“虚名”,并没有带来实质的成就与富裕。诗人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进行了深刻的对比,表达了对青春岁月的惋惜。
诗中反复提及“相误”,强调了人生中的种种误解与失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普遍的士人命运。通过“颠来倒去”的反复,展示了无论怎样的努力,最终却只得“一贫如故”的无奈结局。这种情感在明代士人中非常普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苛责与期待。
整首诗用词简练,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无奈。李昌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写自己的经历,更是在代言一代士人的共同心声,具有很强的时代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儒冠相误,虚名相误:读书人的名声被误解,虚假的名声让人迷失方向。
- 衰病又还相误:衰老与疾病再一次使我走上错误的道路。
- 自怜身世总无成:我自感可怜,自己的生活一无所成。
- 乾枉了青春虚度:白白浪费了我年轻的岁月。
- 书生曾做,京官曾做:我曾是书生,也曾是京官。
- 方面也曾亲做:我还曾亲身担任地方官职。
- 颠来倒去竟如何:无论怎样反复挣扎,结果又如何呢?
- 只落得一贫如故:最终的结果仍然是贫穷如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儒冠相误,虚名相误”,对称工整。
- 反复:通过“相误”“无成”等词语的重复,增强情感的表达。
- 比喻:将人生比作一场误解的游戏,表达深刻的无奈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的反思与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深刻感慨,表达了对青春虚度的惋惜和对世俗名利的看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儒冠:象征着士人的身份与地位。
- 虚名:代表社会对个人的误解和空洞的名利。
- 青春:象征着生命的宝贵与短暂。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经历,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士人的普遍心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相误”主要指什么? A. 理解错误
B. 追求错误
C. 行动错误
D. 以上皆是 -
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主要体现在: A. 对青春的珍惜
B. 对虚名的追求
C. 对仕途的失落
D. 对财富的渴望 -
诗中“只落得一贫如故”的意思是: A. 依然富裕
B. 仍然贫穷
C. 生活有所改善
D. 生活变得复杂
答案:
- D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表现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 《登高》(杜甫):表达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鹊桥仙 自述》 vs 《登高》:两者均表现了对人生困境的反思,但《鹊桥仙》更强调个人的失落与无奈,而《登高》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人世沧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文学与社会》
- 《李昌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