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十 春感集杜》

时间: 2025-01-06 14:12:17

近市浮烟翠且重,春光懒困倚东风。

繁枝容易纷纷落,可爱深红爱浅红。

漂短褐,满飞蓬,悠悠伏枕左书空。

衰颜更觅藜床坐,大向交游万事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其十 春感集杜
作者: 张伯驹

近市浮烟翠且重,
春光懒困倚东风。
繁枝容易纷纷落,
可爱深红爱浅红。
漂短褐,满飞蓬,
悠悠伏枕左书空。
衰颜更觅藜床坐,
大向交游万事慵。

白话文翻译:

在市区的烟霭中,翠色浓重,
春光懒散地依偎着东风。
繁茂的枝条容易纷纷落下,
可爱的深红花和浅红花。
漂浮着短褐色的云,满天飞舞的蓬草,
我悠然伏在枕头上,左手捧着书本,空虚无物。
衰老的面容更想寻求藜床坐,
对外交游的事,万事都显得懒惰。

注释:

字词注释:

  • 浮烟:轻薄的烟雾,形容市区的烟霭。
  • 翠且重:形容绿色的浓重,体现春天的生机。
  • 繁枝:指繁茂的树枝。
  • 纷纷落:形容花瓣掉落的情景。
  • 漂短褐:指短小的褐色云彩。
  • 飞蓬:飞舞的蓬草,象征春天的气息。
  • 衰颜:指衰老的面容。
  • 藜床:指一种用藜草编制的床,寓意安逸。

典故解析: 本诗虽不直接引用典故,但“藜床”象征着隐逸和安静生活的理想,反映了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驹(1899—1966),字子美,号白水,江苏南京人。近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研究。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融入个人的生活感受与时代背景。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社会动荡之际,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繁华世界的淡泊。

诗歌鉴赏:

张伯驹的《鹧鸪天 其十 春感集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日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慵懒。诗中“近市浮烟翠且重”引入了市区的春景,浓厚的翠色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春光懒困倚东风”则传达了一种慵懒的态度,仿佛春光令人沉醉,难以自拔。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繁枝容易纷纷落”,既有对春花的热爱,也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短暂。

“可爱深红爱浅红”则通过对色彩的细腻描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欣赏。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表现出一种对世事的懒散态度,尤其是“悠悠伏枕左书空”,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淡泊与对知识的追求相结合的复杂情感。

最后的“衰颜更觅藜床坐,大向交游万事慵”,表达了对社交的无奈与逃避,反映了人到中年后对生活的思考与选择。整首诗在优美的春景中流淌着哲理的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近市浮烟翠且重:描绘了市区春日的景象,烟霭轻盈,绿色浓郁。
  2. 春光懒困倚东风:春光懒散,似乎在东风中沉醉,传达出一种惬意。
  3. 繁枝容易纷纷落:繁茂的花枝容易掉落,象征生命的短暂。
  4. 可爱深红爱浅红:深浅不同的花色,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喜爱。
  5. 漂短褐,满飞蓬:短小的云漂浮在空中,蓬草随风飘舞,增添了春日的动态感。
  6. 悠悠伏枕左书空:诗人悠然自得,伏在枕头上,手中无物,表现了内心的宁静。
  7. 衰颜更觅藜床坐:衰老的容颜更渴望安静的生活,体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8. 大向交游万事慵:对交际的无奈与懒惰,反映了对繁华世界的淡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光比作可以倚靠的对象,塑造一种亲切感。
  • 拟人:将春光与东风描绘得有情感,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对仗:如“深红爱浅红”,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宁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社会交往的疲惫感。诗中透出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深切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光: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繁枝:代表生命的繁盛与丰富。
  • 深红与浅红:象征着多样性与美的存在。
  • 藜床:隐逸与安静生活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市区春景是怎样的?

    • A. 荒凉
    • B. 翠色浓重
    • C. 冷清
    • D. 寒冷
  2. “衰颜更觅藜床坐”中“藜床”象征着什么?

    • A. 繁华生活
    • B. 隐逸生活
    • C. 交际应酬
    • D. 努力工作
  3. 诗人对世事的态度是:

    • A. 热衷交往
    • B. 无奈与淡泊
    • C. 忙于奔波
    • D. 追求名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对比张伯驹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张伯驹更倾向于表现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与内心的细腻感受。两者在风格上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前者偏重自然描写,后者则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张伯驹诗集》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