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画 沈周 〔明代〕 青竹长竿白石矶,江风吹雪鬓毛稀。秋来尚怪鲈鱼瘦,若比吴民太较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青翠的竹子长在高高的白石矶上,江风夹带着雪花吹拂,使得鬓发显得稀疏。秋天到了,我还奇怪为什么鲈鱼变得瘦了,但如果和吴地的百姓相比,鲈鱼还是显得太胖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青竹:绿色的竹子。
- 长竿:高高的竹子。
- 白石矶:白色的石头岸边。
- 江风:江面上的风。
- 鬓毛稀:指头发稀疏,形容年老。
- 鲈鱼:一种鱼,这里指秋季的鲈鱼。
- 吴民:指吴地的百姓。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使用典故,但“吴民”可能暗指吴地(今江苏一带)的百姓,这里可能是在进行一种地域性的比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周(1427-1509),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希哲,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中期的文人画家代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沈周的诗画风格清新自然,多描绘江南山水和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沈周在观赏一幅画作后所作,通过描绘画面中的景物,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诗中的“鲈鱼瘦”和“吴民肥”可能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隐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江南秋日的景象。首句“青竹长竿白石矶”描绘了一幅静谧的自然画面,青竹与白石相映成趣。次句“江风吹雪鬓毛稀”则增添了一丝凄凉,江风与雪花共同作用下,鬓发稀疏,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后两句“秋来尚怪鲈鱼瘦,若比吴民太较肥”则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鲈鱼的瘦与吴民的肥相对照,既展现了秋日的萧瑟,又隐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体现了沈周诗画一体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青竹”和“白石矶”的描绘,构建了一幅静谧的自然画面,青竹的高大与白石的坚实相映成趣。
- 次句“江风吹雪鬓毛稀”则通过江风和雪花的意象,增添了一丝凄凉,鬓发稀疏暗示了岁月的流逝。
- 后两句“秋来尚怪鲈鱼瘦,若比吴民太较肥”运用对比手法,将鲈鱼的瘦与吴民的肥相对照,既展现了秋日的萧瑟,又隐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鲈鱼瘦”与“吴民肥”的对比,增强了表达效果,突出了秋日的萧瑟和社会现象的反差。
- 拟人:“江风吹雪”赋予了江风和雪花以动态,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诗中的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竹:象征着坚韧和生命力。
- 白石矶:代表着坚实和稳定。
- 江风:象征着变化和无常。
- 雪花:代表着纯洁和短暂。
- 鲈鱼: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生活的状态。
- 吴民:代表着社会群体和地域特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白石矶”指的是什么? A. 白色的石头岸边 B. 白色的石头桥 C. 白色的石头山 答案:A
-
诗中“秋来尚怪鲈鱼瘦”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秋天到了,鲈鱼变瘦了 B. 秋天到了,鲈鱼变胖了 C. 秋天到了,鲈鱼不变 答案:A
-
诗中“若比吴民太较肥”中的“吴民”指的是什么? A. 吴地的百姓 B. 吴地的官员 C. 吴地的商人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文徵明的《江南春》:同样描绘江南春景,展现了江南的美丽和生机。
- 唐寅的《桃花庵歌》:通过桃花庵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沈周的《题画》与文徵明的《江南春》:两者都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但沈周的诗更多了一层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 沈周的《题画》与唐寅的《桃花庵歌》: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唐寅的诗更多了一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沈周诗集》:收录了沈周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明代诗选》:收录了明代多位诗人的作品,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比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