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樟亭》

时间: 2025-01-19 19:48:26

晓霁凭虚槛,云山四望通。

地盘江岸绝,天映海门空。

树色连秋霭,潮声入夜风。

年年此光景,催尽白头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霁凭虚槛,云山四望通。
地盘江岸绝,天映海门空。
树色连秋霭,潮声入夜风。
年年此光景,催尽白头翁。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雨后,天边的阳光透过虚空的栏杆洒下,四周的云山尽收眼底。
大地在江岸上显得孤绝,天空映照着空旷的海门。
树林的颜色和秋天的雾霭交织,潮水的声音随着夜风飘入耳中。
每年都在这样的景色中,催促着白头老翁的白发愈发增多。

注释

  • 晓霁:指清晨雨过天晴的时刻。
  • 凭虚槛:依靠虚空的栏杆。
  • 云山:云雾缭绕的山。
  • 地盘江岸绝:地平线在江边断绝,意指视野开阔。
  • 天映海门空:天空倒映着空旷的海口。
  • 树色连秋霭:树木的颜色与秋天的雾霭相连。
  • 潮声入夜风:潮水的声音随夜风而来。
  • 年年此光景:每一年都是这样的景象。
  • 催尽白头翁:催促白头老翁的白发越来越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祜,字希孟,唐代诗人,生于福建,后在长安生活。他以描写自然景观和人们情感的诗作而闻名,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盛世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常常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时光流逝与自然景色的变迁,表现出对岁月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索。

诗歌鉴赏

《题樟亭》是一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人生态度的诗作。诗人在晨曦中凭栏远眺,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深远的思考。第一句“晓霁凭虚槛”以清晨的景象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接着通过“云山四望通”描绘出一种无边无际的辽阔感,仿佛让读者与诗人一同融入这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逐渐引入了孤寂感,表达出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地盘江岸绝,天映海门空”两句,似乎在描绘自然的壮阔,却也暗含着一种孤独感,突显了人与自然的对比。接下来的描写中,树色与秋霭的交融,以及潮声与夜风的结合,展现了自然与时间的流逝,诗人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自身的感受,表达出对于岁月流逝的思考。

最后一句“年年此光景,催尽白头翁”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用“催尽”一词,传达出时间对人的无情,令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易逝。整首诗在描绘美丽自然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形成了鲜明的诗意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霁凭虚槛:清晨的雨后,诗人依靠着栏杆,表明一种闲适的状态。
  2. 云山四望通:视野开阔,四周的云山尽收眼底,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3. 地盘江岸绝:地平线在江边断绝,暗示一种孤独的境地。
  4. 天映海门空:天空映照着空荡荡的海口,表达一种空旷感。
  5. 树色连秋霭:树木的颜色与秋天的雾霭相连,展现出季节的变换。
  6. 潮声入夜风:潮水的声音随着夜风而来,增添了寂静夜晚的氛围。
  7. 年年此光景:每年都在重复这样的景象,体现时间的无情。
  8. 催尽白头翁:时间催促着老人的白发愈加苍白,表达对衰老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地盘江岸绝,天映海门空”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式。
  • 意象:通过“晓霁”、“云山”、“潮声”等意象,营造出自然景色的美感。
  • 拟人:将时间拟人化,表现出它对人类的影响。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出深邃的哲理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霁: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云山:代表了自然的宏伟与无尽。
  • 潮声:象征着时间的流动与生命的变化。
  • 白头翁:象征老年与生命的终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晓霁”指的是: A. 清晨雨过天晴
    B. 黑夜降临
    C. 下午阳光明媚
    D. 夕阳西下

  2. “年年此光景”表达了什么含义? A. 每年都有不同的风景
    B. 每年都在重复相似的景象,时光无情
    C. 每年的光景都很美
    D. 每年都有新的体验

  3. 诗中“白头翁”所代表的意象是什么? A. 年轻人
    B. 老年与衰老
    C. 诗人自己
    D. 自然的变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庐山谣》:表现自然的壮丽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诗词对比

  • 张祜《题樟亭》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张祜更侧重于感慨时光流逝,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