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俳体十二首 其五》
时间: 2025-01-04 08:11: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乡涨后指荒郊,木杪鱼罾俯雀巢。
处处葑田催种麦,家家竹瓦代诛茅。
岸容霜老菰蒲秃,水气晴粘草树交。
快舫蚀波才寸许,急湍底复怨舟胶。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的乡村,涨水后指向荒凉的郊野,
树梢上挂着鱼网,俯视着鸟巢。
到处的葑田催促着播种小麦,
家家户户用竹瓦代替了茅草屋顶。
岸边的菰蒲在霜冻中显得苍老枯萎,
水气晴日下,草木交融,粘稠如胶。
快船在波浪中只留下一寸的痕迹,
急湍中又让人怨恨船只的粘滞。
注释:
- 江乡:江边的乡村,指的是生活在江边的地区。
- 涨后:指江水涨潮之后的情景。
- 木杪:树的尖端,指树的高处。
- 鱼罾:捕鱼的网具,古代捕鱼的一种工具。
- 葑田:一种水稻,指的是稻田。
- 竹瓦:用竹子编成的屋顶,代替茅草的材料。
- 菰蒲:一种水生植物,常见于江边。
- 快舫:快速的船只。
- 急湍:急流,指水流的速度很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钟惺,明代诗人,生于嘉靖年间,擅长诗词,作品常涉及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表现出对乡土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自然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江乡的生活场景,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变化的观察。
诗歌鉴赏:
《江行俳体十二首 其五》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江乡涨水后的景象,诗人以生动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宁静又略显荒凉的乡村生活中。开篇即以“江乡涨后”引入,暗示水位上涨后带来的变化。随着水涨,原本宁静的乡村变得有些荒凉,树顶的鱼网和鸟巢映照出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状态。接着,诗人通过细致的描写,呈现出田园的生活气息:田地里忙碌的农民催促播种,家家户户的竹瓦屋顶替代了茅草,显示出一种逐渐向现代化转变的生活状态。
而后半段则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岸边的菰蒲因霜冻而显得苍老,水气与草树交融,形成了一幅清新而又略显沉重的画面。最后的几句,诗人用“快舫蚀波才寸许,急湍底复怨舟胶”表达了一种对船只在急流中的无奈与怨恨,强调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人对其的渺小。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江乡的自然美景,也透出诗人对乡土生活的深情与对自然变化的敏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时间流逝与生活变迁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乡涨后指荒郊”:水涨后,乡村的景象指向荒凉的郊外,暗示着自然变化带来的影响。
- “木杪鱼罾俯雀巢”:树梢挂着捕鱼的网,俯视着鸟巢,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处处葑田催种麦”:田间忙碌的场景,催促着农民播种,展现农村生活的节奏。
- “家家竹瓦代诛茅”:家家户户的房屋变化,反映出乡村生活的逐渐现代化。
- “岸容霜老菰蒲秃”:岸边植物因霜冻而显得衰老,传达出季节变迁的无情。
- “水气晴粘草树交”:晴天水气弥漫,草木交融,描绘出一种湿润的自然环境。
- “快舫蚀波才寸许”:快船在波浪中留下微弱痕迹,表现出自然力量的强大。
- “急湍底复怨舟胶”:急流中让人怨恨船只的粘滞,暗示着人对自然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快舫蚀波才寸许”形象地描绘了船只在波浪中微弱的存在感。
- 拟人:岸边植物的“霜老”赋予自然以生命的感觉,反映出自然的衰退。
- 对仗:上下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江乡自然景色与人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体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意象分析:
- 江乡:象征着乡土情怀和自然景观。
- 鱼罾与雀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葑田:象征着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繁忙。
- 竹瓦与茅草: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变迁与发展。
- 菰蒲与水气:传达出自然界的变化与时光流逝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江乡涨后”指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A. 河水干涸
B. 江水上涨
C. 江边农田丰收 -
“快舫蚀波才寸许”中“蚀波”指的是什么?
A. 船只在波浪中的痕迹
B. 波浪的强烈
C. 船只的速度 -
诗中提到的“竹瓦”替代了什么材料?
A. 砖瓦
B. 茅草
C. 木板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描绘江边渔民的生活场景,主题相近。
- 《春江花月夜》:同样表现江边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对比:两首诗均表现了自然美景与生活的交织,但李白更多表现出奔放的情感,而钟惺则更显细腻与沉静。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收录钟惺及同时期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古诗词的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