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子墙头摇月,桐筝邻苑侵壶。
倾杯饮却是寒孤,满盏秋风白露。
残月堪伤人意,丝弦怎代家书?
我声已自是唏嘘,又叠琴声如诉。
白话文翻译:
竹子在墙头摇曳着月光,桐筝的声音从邻近的园子传来。
我轻轻举杯,饮酒却感到孤寒,满杯秋风带着白露。
残月让人伤感,琴弦又怎么能替代家书呢?
我的声音已经是感叹,而琴声又像在倾诉我的心情。
注释:
- 竹子:象征清雅,常与文人雅士的生活相联系。
- 墙头:指墙的顶端,给人一种高远的感觉。
- 桐筝: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常用于抒情。
- 倾杯饮:举杯饮酒,表达孤独的心情。
- 寒孤:形容内心的孤冷,带有伤感。
- 满盏:一杯酒满满的,暗示饮酒的行为。
- 秋风白露:意象中秋的凉意,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残月:指未圆的月亮,象征残缺和惆怅。
- 丝弦:琴弦,指代音乐的表达方式。
- 唏嘘:叹息,表达内心的感慨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荣江,现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一个秋夜,诗人受月色和琴声的影响,感受到孤独与思念,寄情于竹影和琴音,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其三 听筝》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以“竹子墙头摇月”引入,展现出竹影摇曳中的月光,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着,桐筝的音色从邻近的园子传来,弦声轻柔,令人心醉却又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倾杯饮却是寒孤”,在举杯畅饮的瞬间,诗人却感受到的是一种凄凉和孤独,这一对比加深了情感的冲突,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紧接着,诗中提到的“满盏秋风白露”,则更是将秋天的凉意与孤寂表现得淋漓尽致。
“残月堪伤人意”一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残月的意象不仅让人想起故乡的温暖,也勾起了对往事的追忆。最后,诗人在琴声中再次感叹“我声已自是唏嘘”,琴声如诉,既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生活的无奈与反思。
整首诗以音乐和自然景象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空间,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孤独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子墙头摇月:描绘了竹影摇曳,月光洒落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桐筝邻苑侵壶:桐筝的声音从邻近的园子传来,暗示着音乐的美好与人际的隔阂。
- 倾杯饮却是寒孤:即使举杯饮酒,内心仍感到孤寒,表现了对孤独的无奈。
- 满盏秋风白露:酒杯满满,却被秋风和白露带来的寒意所侵扰,象征着外在的孤冷。
- 残月堪伤人意:残缺的月亮让人感到忧伤,隐喻着失去和缺失。
- 丝弦怎代家书:琴声无法替代亲人的信件,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 我声已自是唏嘘:自己的声音已带着感叹,暗示内心的苦楚。
- 又叠琴声如诉:琴声层层叠加,似乎在倾诉内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与情感相联系,构成一种情感的象征。
- 对仗:诗中运用对仗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具韵律感。
- 拟人:将琴声和丝弦赋予情感,使其具有倾诉的能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孤独与思念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清雅与柔韧。
- 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桐筝: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 秋风白露:象征冷清与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古琴
- B. 桐筝
- C. 笛子
-
"倾杯饮却是寒孤"中的“寒孤”指的是什么?
- A. 寒冷的天气
- B. 内心的孤独
- C. 朋友不在
-
诗中哪个意象表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 A. 残月
- B. 竹子
- C. 秋风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人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
诗词对比:
- 对比崔荣江的《西江月 其三 听筝》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涉及到月亮的意象,但崔荣江更加强调内心的孤独和思念,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洒脱与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现代诗歌鉴赏与创作》
- 崔荣江相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