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姜钟二公法名》
时间: 2025-01-19 19:13: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幕遮 姜钟二公法名
作者: 王处一 〔元代〕
钟守中,姜守静。接引丹阳,济度诸灵性。志恳心坚人尽敬。远近闻风,一布钦真圣。到如今,谁复听。工匠艰难,倒把锋芒骋。多少良材皆弃屏。先要交钱,不敢违他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钟守中和姜守静二位高人,他们在接引丹阳、济度众生方面的功德,志向坚定,心怀恳切,得到众人的尊敬。远近都有人传颂他们的圣名。然而,如今却有谁再来倾听他们的教诲呢?匠人们艰难地工作,却难以展现自己的才能,许多优秀的材料都被弃置一旁。若没有先付出金钱,便不敢违背他们的命令。
注释
字词注释
- 接引:引导、接待。
- 丹阳:可能指道教的一个地方或境界。
- 济度:帮助和度化。
- 钦真圣:尊敬的真人、圣人。
- 工匠:指技艺工人。
- 良材:优秀的材料。
- 违他命:违背他人的指令。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钟守中”和“姜守静”可能是道教的高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教高人和真理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处一,元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人生、理想和社会现象的思考,风格深沉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反映了道教的思想和对高人智慧的向往,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诗歌鉴赏
《苏幕遮》通过描写钟守中和姜守静两位高人的事迹,表现了对理想人格的崇拜与追求。诗中所展现的“志恳心坚”不仅是对这两位高人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中,许多人对道教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渴望,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现实,表达了对工匠艰难处境的同情与批判。优秀的材料被弃置,工匠却因缺乏经济条件而无法展现自己的才能,这种矛盾引人深思。整首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既有对高人智慧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批判,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社会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钟守中,姜守静:点明两位人物,作为道教高人的代表。
- 接引丹阳,济度诸灵性:强调他们的崇高使命,帮助众生。
- 志恳心坚人尽敬:表达他们的志向和受人尊敬的原因。
- 远近闻风,一布钦真圣:说明他们的名声远播,受到尊重。
- 到如今,谁复听:转折,质疑如今还有多少人愿意倾听真理。
- 工匠艰难,倒把锋芒骋:描绘工匠的困境与无奈。
- 多少良材皆弃屏:表达优秀材料被浪费的惋惜。
- 先要交钱,不敢违他命:现实中的经济制约,导致人们无法自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钟守中,姜守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工匠与材料的关系比喻为社会中的人与物的关系,反映现实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崇敬与对现实困境的感叹,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守中、姜守静:象征理想与智慧的人物。
- 丹阳:象征道教理想境界。
- 工匠:象征勤劳与才华,但受限于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钟守中,姜守静”中的“守中”与“守静”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A. 人的性格特征
B. 地理位置
C. 时代背景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良材”指什么? A. 货币
B. 工匠的技艺
C. 优秀的材料
答案:C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B. 对自然的描写
C. 战争的悲惨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处一的《苏幕遮》与李白的《将进酒》在情感基调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前者更注重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批判,而后者则强调豪情壮志与人生短暂的感慨。两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处一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