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雪峰真歇禅师》

时间: 2025-01-06 14:14:48

红尘白发不相投,来就僧房借板头。

大士法中龙象贵,老翁心外水云浮。

长芦江静千山月,枯木岩寒一叶秋。

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尘白发不相投,来就僧房借板头。
大士法中龙象贵,老翁心外水云浮。
长芦江静千山月,枯木岩寒一叶秋。
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

白话文翻译:

在尘世中我已白发苍苍,与你的心意却不相投。
我来到了僧人的房间,向他借了一块板子来休息。
大士的法门中像龙和象一样珍贵,
而老人的心中却像水和云那样自由飘浮。
长芦江静谧,千山映月,
枯木在寒岩中,只有一片秋叶飘落。
分别之后再次相逢,重拾往日的话语,
牧童在一旁吹奏着横笛,骑在牛背上。

注释: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烦恼。
  • 板头:指僧房中的木板,借此休息。
  • 大士:指佛教中的大菩萨,象征智慧和慈悲。
  • 水云浮:形容内心的安宁与淡泊,像水与云一样自由自在。
  • 长芦江:指江面平静的样子,寓意内心的宁静。
  • 重着语:再一次交谈,重温旧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大多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喜欢在诗中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李弥逊访问一位名为真歇的禅师时所作,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禅宗思想的追求。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寻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话和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与世俗的距离感和内心的宁静。在“红尘白发不相投”中,诗人自述年华已逝,与世俗的烦恼无缘,表达了对尘世的淡漠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接着,诗人在僧房借板休息,暗示他在寻求心灵的栖息地。对“大士法中龙象贵”的描述,体现了对佛教智慧的推崇,同时“老翁心外水云浮”则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老人的心灵如水般流动,云般自由。

后半部分描写静谧的自然环境,长芦江的宁静和千山月色的美丽,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而“别后相逢重着语”,则勾勒出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最后的画面中,牧童的横笛声与骑牛的姿态,传递出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让人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借助自然景象与人际关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内心的追求,展现出一种超然于世的禅意和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红尘白发不相投:诗人自述年华已逝,与世俗的烦恼无缘。
  2. 来就僧房借板头:来到僧房,借木板休息,寻求心灵的栖息。
  3. 大士法中龙象贵:对大士的尊崇,象征智慧和博大。
  4. 老翁心外水云浮:内心如水般流动,云般自由,体现超然境界。
  5. 长芦江静千山月:静谧的自然环境,营造清新淡雅的意境。
  6. 枯木岩寒一叶秋:枯木与秋叶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孤寂与宁静。
  7. 别后相逢重着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感。
  8. 牧童横笛倒骑牛: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

修辞手法

  • 对比:红尘与僧房的对比,突出内心的宁静。
  • 比喻:将思想比作水云,表现自由与洒脱。
  • 意象:运用自然景象,增强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通过对人生的感悟与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内心的宁静,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尘:象征世俗的烦恼与纷扰。
  • 龙象:象征佛教智慧的珍贵。
  • 水云:象征内心的自由与淡泊。
  • 长芦江:象征宁静的自然环境。
  • 牧童:象征纯真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红尘”指的是:

    • A. 远方的景色
    • B. 世俗的烦恼
    • C. 宁静的心灵
  2. 诗人借宿的地方是:

    • A. 自己的家
    • B. 僧房
    • C. 朋友家
  3. 诗中提到的“重着语”意指:

    • A. 再次相聚时的寒暄
    • B. 重新学习
    • C. 说再见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亦有宁静的氛围。
  • 《渔歌子》:张志和的诗,描绘田园生活的悠闲。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弥逊的《访雪峰真歇禅师》和王维的《鹿柴》,二者皆展现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但李弥逊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侧重于孤独与自然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收录宋代众多诗人的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2.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提供古诗词的赏析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