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狂风骤雨暗江千,
萧籁山中夏亦寒。
独有牧童牛背隐,
归来一笠带沦。
白话文翻译
狂风暴雨把江面遮暗,
山中萧条,夏天也显得寒冷。
只有一个牧童躲在牛背上,
他带着一顶斗笠,正往家里赶。
注释
- 狂风骤雨:强烈的风和雨,形容天气非常恶劣。
- 暗江千:江面被风雨遮掩,显得昏暗,千字可能是夸张,形容广阔的江面。
- 萧籁:萧条的竹林,这里用来形容山中环境的清冷。
- 牧童:放牛的孩子,隐喻简单的生活。
- 牛背隐:牧童躲在牛的背上,体现出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一笠带沦:斗笠是农民常用的遮阳挡雨的工具,“沦”可以理解为雨水。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涉及具体的典故,但“牧童”这一形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象征纯真、自然的生活状态。诗中描绘的场景也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晚号桃花庵主,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雅致,常常蕴含幽默与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唐寅生活在明代中期,经历了政治动荡和个人失意,但他在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夏雨归牧图》是一首描绘夏日暴雨后牧童归家的诗。首句“狂风骤雨暗江千”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暴风雨来临时的险恶情景,给人一种压迫感和紧迫感。接着“萧籁山中夏亦寒”则巧妙地通过对比,强调了即使在夏季,暴雨后山中的寒冷气息,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情感深度。诗的最后两句通过牧童的形象,展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牧童在牛背上,带着斗笠,显得既安详又自在,似乎在告诉人们即使在风雨中,也有归属与希望。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情的结合,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具有深远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狂风骤雨暗江千: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情景,给人一种紧迫和压迫的感觉。
- 萧籁山中夏亦寒:通过反差表现了天气的变化,夏天的寒冷让人意外,体现了自然的不可预测性。
- 独有牧童牛背隐:牧童的存在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牛背成为他避雨的庇护所。
- 归来一笠带沦:斗笠不仅是防雨的工具,也象征着乡村生活的朴实和坚韧。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和次句形成对比,分别描绘了风雨和夏天的寒冷。
- 隐喻:牧童的形象作为自然和人情的结合,隐喻了孩子的纯真与宁静。
- 夸张:用“暗江千”形容大江之广和风雨之烈,增强了画面的震撼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传达了人在自然中所处的状态与心境,体现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狂风骤雨:象征自然的威力与不可控。
- 牧童:象征纯真与简单生活。
- 牛背:代表自然的庇护与依赖。
- 斗笠:象征乡村生活的平凡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天气状况是: A. 晴天
B. 雨天
C. 雪天
D. 风和日丽 -
牧童在诗中是如何避雨的? A. 躲在树下
B. 躲在牛背上
C. 回家
D. 找避雨的地方 -
诗中提到的“夏亦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夏天的温暖
B. 对自然变化的惊讶
C. 人们的快乐
D. 对寒冷的恐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侧重于壮丽的山河,而《夏雨归牧图》则更注重细腻的生活场景与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寅诗文选》
- 《明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