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曾明善秀才挽诗》
时间: 2025-01-04 12:29: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十未有二十强,清门士子堪悲伤。
读书矻矻穷昼夜,弄笔往往多篇章。
世人谩歌蒿里曲,地下应作修文郎。
君不见江城南有客不识字,华缨紫绶须如霜。
白话文翻译:
一个人三十岁还没有二十岁的英俊,清白家庭的读书人真让人感到悲伤。
他苦读书籍,日夜不停,写作时常写出许多篇章。
世人却随意歌唱那些低俗的歌曲,死后应该成为修文的郎君。
你没见过江城南有个客人不识字,华丽的缨带和紫色的绶带犹如霜一样冷清。
注释:
- 三十未有二十强:意指三十岁的人尚未有二十岁的英俊,表现出士子的悲哀。
- 清门士子:指出身于清白家庭的读书人。
- 矻矻:形容读书时的专注与辛劳。
- 蒿里曲:比喻低俗的歌曲,指世俗的流行文化。
- 修文郎:指在阴间也应受到尊重的读书人。
- 华缨紫绶:指官职的象征,暗示权势的虚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褧,元代诗人,字景山,号青丘,出身于书香世家,终身以读书为乐,作品常表现对读书人命运的感慨,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士人失落之时,作者通过对士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诗中反映了读书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
诗歌鉴赏:
《永丰曾明善秀才挽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士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与无奈。诗的开头就以“未有二十强”引出主题,体现出士人即使年过三十,仍未能达到年轻时的理想和风采,反映出社会对读书人的无情。接着,作者描绘了士人日夜辛勤读书的场景,展现出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持。然而,诗中又带有一丝无奈,世人却更愿意沉迷于低俗的歌谣,忽视了真正的文化价值,这种对比让人倍感悲凉。
接下来,诗人以“地下应作修文郎”表达对已故读书人的追思,认为即使在阴间也应受到尊重,这种情感深入人心,展现了对知识的崇敬。最后一句“华缨紫绶须如霜”则进一步揭示了世俗的虚荣与冷漠,暗示那些追逐权势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英雄。这首诗整体上抒发了对士人命运的同情,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十未有二十强:表达对士人年轻时理想的失落,三十岁的年纪却没有二十岁的朝气。
- 清门士子堪悲伤:出身清白家庭的士子,生活压力和社会地位的低落使其感到忧伤。
- 读书矻矻穷昼夜:描绘士子为求知识而不懈努力的情景,表现出其勤奋。
- 弄笔往往多篇章:意指即使勤奋,所写的作品却难以被世人所重视。
- 世人谩歌蒿里曲:讽刺世人热衷于低俗文化,忽视真正的才华。
- 地下应作修文郎:强调即便死后,优秀的读书人仍应被尊重。
- 君不见江城南有客不识字:用对比手法,突出文化的缺失和时代的悲哀。
- 华缨紫绶须如霜:象征虚荣的权力与冷漠,揭示社会的本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士人与世俗的对比,突出士人的孤独与无奈。
- 夸张:如“未有二十强”,强调士人的失落。
- 象征:华缨紫绶象征权势与虚荣,传递出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士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对当时社会文化现状的批判。作者通过个人的失意,反映出广泛的社会问题,展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士子:象征知识与理想。
- 书籍:象征知识的追求。
- 蒿里曲:象征低俗文化与世俗风气。
- 修文郎:象征对文化人的尊重。
- 华缨紫绶:象征权力与虚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门士子”指的是: A. 出身豪门的读书人
B. 出身清白家庭的读书人
C. 出身贫寒的学子
D. 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 -
诗中“蒿里曲”指的是什么? A. 低俗的歌曲
B. 古典诗词
C. 民谣
D. 宫廷音乐 -
诗人对世俗文化的态度是: A. 赞赏
B. 无所谓
C. 批判
D. 崇拜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江南春》 - 杜甫
诗词对比:
《登高》与本诗都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但《登高》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孤独与国家的忧愁,而本诗则集中于士人命运的无奈与对知识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韵律与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