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演法师西斋》

时间: 2024-09-19 21:51:20

结茅临绝岸,隔水闻清磬。

山水旷萧条,登临散情性。

稍指缘原骑,还寻汲涧径。

长啸倚亭树,怅然川光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义演法师西斋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结茅临绝岸,隔水闻清磬。
山水旷萧条,登临散情性。
稍指缘原骑,还寻汲涧径。
长啸倚亭树,怅然川光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绝壁旁结茅而居的情景,从对岸传来清脆的磬声。周围的山水显得空旷而萧条,登高远眺,心中情思渐渐散去。我稍稍指向山原骑马而去,继续寻找取水的山涧小径。最后,倚靠在亭子旁的树上,长声一啸,心中感慨万千,望着河流的光影渐渐暗淡。

注释:

  • 结茅:用茅草搭建的房屋,隐喻隐逸生活。
  • 清磬:指清脆的磬声,常用于寺庙中,象征宁静。
  • 旷萧条:形容山水环境开阔而冷清。
  • 登临:指登高远眺,表达一种超然的心境。
  • 涧径:小溪旁的小路,用于取水的路径。
  • 长啸:长声呼啸,表达心中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风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隐逸生活的理想。

创作背景:

《义演法师西斋》作于韦应物隐居的岁月,诗中描绘了他在山水之间的宁静生活,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山水田园诗的追求与赞美。开篇描绘了隐士的居所,茅草屋临绝岸而建,远处传来清脆的磬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第二句“山水旷萧条”,则展示了自然的空旷与清冷,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思索。接着,诗人借“稍指缘原骑”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似乎在寻找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而“长啸倚亭树”则是情感的宣泄,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过往的追忆。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结茅临绝岸:茅草屋坐落在悬崖边上,突显出隐士的孤立。
  2. 隔水闻清磬:隔着水面可以听到寺庙的磬声,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
  3. 山水旷萧条:描绘了空旷的山水,暗示内心的孤独。
  4. 登临散情性:登高远眺,思绪随之散开,体现心境的变化。
  5. 稍指缘原骑:轻轻地指向原野,象征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6. 还寻汲涧径:继续寻找取水的小径,表现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7. 长啸倚亭树:在亭子旁的树下长声呼啸,表达内心的情感。
  8. 怅然川光暝:望着河流的光影逐渐变暗,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结茅”,隐喻隐士生活。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如“清磬”、“亭树”,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茅屋:象征隐逸生活,代表远离尘世的理想。
  • 清磬:象征宁静的心境,和宗教的联系。
  • 山水:自然的广阔与空旷,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清磬”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清脆的声音
    C. 一种植物

  2. 诗人在“长啸倚亭树”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愤怒
    C. 感慨

  3. “山水旷萧条”中的“萧条”指的是什么? A. 繁荣
    B. 寂寥
    C. 热闹

答案:1-B,2-C,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义演法师西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水田园的景色,但韦应物的诗更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韦应物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