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江渡送人(一作松江怀古)
作者: 许浑 〔唐代〕
故国今何在,扁舟竟不归。
云移山漠漠,江阔树依依。
晚色千帆落,秋声一雁飞。
此时兼送客,凭槛欲沾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友人的送别之情。诗人感叹故国如今何在,自己乘坐的小船却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云朵在空中缓缓移动,四周的山色朦胧,江面宽阔,依稀可见的树木在空中摇曳。傍晚的光线中,数不清的帆船渐渐消失,秋天的声音中,一只孤雁在空中飞翔。此时我正送别朋友,凭栏而立,心中感伤,几乎要让泪水沾湿衣襟。
注释:
字词注释:
- 故国:指自己故乡或祖国。
- 扁舟:小船,形状扁平的船。
- 竟:竟然,表示意外或出乎意料。
- 漠漠:形容远处的景色模糊不清。
- 依依:形容树木的姿态,意指依恋或难舍。
- 晚色:暮色,黄昏时的光线。
- 千帆落:形容许多帆船逐渐消失在视野中。
- 秋声:秋天的声音,通常指鸟鸣或风声。
- 凭槛:靠在栏杆上。
典故解析:
- 送别:古代文人常有送别之作,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此诗正是传承了这一传统。
- 孤雁:孤雁常被用以象征孤独与离别,诗中提到的“一雁飞”正好烘托了离别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约759年-834年),字子渊,号澄江,唐代诗人,晚唐时期的人物。他的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末期,社会动荡,诗人身处的环境使他对故国的思念愈加深沉。诗中通过送别朋友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边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离别情景的感伤。开头两句“故国今何在,扁舟竟不归”便直接点明了主题,表明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扁舟”这一意象,突显了自己的漂泊和无归之感。
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自然景色,云的移动和宽阔的江面,展现出一种悠远而又朦胧的美感,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随着“晚色千帆落”的出现,傍晚的景象渐渐昏暗,帆船的消逝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临近。最后一句“凭槛欲沾衣”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还传递出一种情感上的脆弱和感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与深刻的情感表达,成功塑造了一个既美丽又悲伤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心中浓厚的乡愁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国今何在:诗人首先发出对故乡的疑问,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无奈。
- 扁舟竟不归:小舟漂泊在外,暗示自己无法回归故里。
- 云移山漠漠:描绘了云朵与远山的景色,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寂寞的氛围。
- 江阔树依依:宽阔的江面上,依稀可见的树木,生动描绘出江边的宁静之美。
- 晚色千帆落:傍晚时分,许多帆船逐渐消失,象征着离别的临近。
- 秋声一雁飞:孤雁在空中飞翔,代表孤独与离别的情感。
- 此时兼送客:此时正值送别的时刻,情感愈加明显。
- 凭槛欲沾衣:诗人站在栏杆旁,感伤之情几乎要让泪水沾湿衣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扁舟”比作漂泊的心。
- 拟人:云朵和树木似乎都在与人对话,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反映了唐代文人面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与情感。诗中流露出浓郁的乡愁与人生的孤独感,传递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舟:象征漂泊与孤独。
- 云:象征思绪的飘渺与无常。
- 山:象征故乡的怀念与坚实。
- 江:象征人生的旅途与变迁。
- 晚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孤雁:象征孤独与离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故国今何在”的意思是什么? A. 诗人对故国的怀念
B. 诗人正在回乡
C. 诗人对故国的赞美 -
“云移山漠漠”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清晰的远山
B. 朦胧的远景
C. 近处的花草 -
“凭槛欲沾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愤怒
C. 伤感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送别》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送别》 - 王之涣
“下一个酒杯送君行,千里江陵一日还。”
王之涣的这首诗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希望,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而许浑的《松江渡送人》则更具忧伤和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十九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