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参军膺荐》

时间: 2024-12-31 08:11:20

白简霜飞楚甸清,程材郡国荷持平。

三年画诺书劳最,万里风云应会生。

日下长途看展骥,春来乔木喜迁莺。

一时趋府多年少,孝友能如张仲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简霜飞楚甸清,
程材郡国荷持平。
三年画诺书劳最,
万里风云应会生。
日下长途看展骥,
春来乔木喜迁莺。
一时趋府多年少,
孝友能如张仲名。

白话文翻译:

白色的纸上霜雪飞舞,楚地的田野清澈而宁静。
在程材这地方,郡国的安定与平和,
三年间的承诺与书信,劳苦最为深重,
而万里之遥的风云,必定会有所成就。
在日落的长途上,看见骏马奔腾,
春天来临,乔木上喜鹊欢叫。
如今趋于朝府的人,多为年轻人,
孝敬友爱能如张仲的名声。

注释:

  • 白简:指白色的纸,古人常用这种纸书写文书。
  • 楚甸:指楚地,古代的楚国地带,现多指今湖北一带。
  • 程材:可能为地名或特指某个地方。
  • 画诺:承诺、约定之意。
  • 万里风云:指远方的局势和变化。
  • 展骥:指的是奔腾的马,象征着事业的成功。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张仲名:张仲的名声,张仲是指张仲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代表了孝友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龙云,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作品多表现个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其诗风清新,情感真挚,常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张参军膺荐》写作于明代,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面临仕途困境,诗中反映了作者对政治的关注和个人理想的追求,表达对贤才的期待与对自身努力的自勉。

诗歌鉴赏:

《张参军膺荐》是一首充满理想与希望的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贤良之士的赞颂。开篇以“白简霜飞楚甸清”引入,画面清新,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坚定。接着,诗人提到“三年画诺”,不仅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也暗含着对承诺的重视,表现出一种责任感。

“万里风云应会生”一句,透露出对未来局势的期待,表明即使道路遥远,诗人依然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迎来成功。后面的“日下长途看展骥”,通过骏马的奔腾象征事业的腾飞,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趋府多年少,孝友能如张仲名”,在对比中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名声的追求,同时寄托了对传统孝友精神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简霜飞楚甸清:描绘了楚地的清新景象,白纸上的霜雪象征着清白和纯净的心境。
  2. 程材郡国荷持平:指程材地区的安定,表现对社会安宁的向往。
  3. 三年画诺书劳最:三年的承诺与书写,反映出诗人对责任的重视。
  4. 万里风云应会生:展望未来,诗人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迎来新的局势。
  5. 日下长途看展骥:骏马奔腾象征着事业的成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
  6. 春来乔木喜迁莺: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与生机勃勃的景象。
  7. 一时趋府多年少:描绘了年轻人向官府奔走的情景,反映社会现象。
  8. 孝友能如张仲名:以张仲景为楷模,寄托了对孝道和友爱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里风云”比喻未来局势的变幻,生动形象。
  • 拟人:如“春来乔木喜迁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和音韵上有良好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以及对传统美德的追求,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与清冷。
  • 骏马:象征事业的成功与奋发向上。
  • 春天:象征新的生机与希望。
  • 张仲:象征传统的孝道与友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简”指的是什么?

    • A. 纸张
    • B. 书法
    • C. 画作
    • D. 文具
  2. “万里风云应会生”中“风云”指的是什么?

    • A. 天气
    • B. 事业的变迁
    • C. 自然现象
    • D. 人际关系
  3. “孝友能如张仲名”中的张仲指的是谁?

    • A. 张三
    • B. 张仲景
    • C. 张扬
    • D. 张伟

答案:

  1. A. 纸张
  2. B. 事业的变迁
  3. B. 张仲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王之涣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思考,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人文关怀。
  • 《登高》: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个人情感,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