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时间: 2025-01-04 08:57:46意思解释
永遇乐
作者: 白朴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一片西湖,四时烟景,谁暇游遍。
红袖津楼,青旗柳市,几处帘争卷。
六桥相望,兰桡不断,十里水晶宫殿。
夕阳下笙歌人散,唱彻采菱新怨。
金明老眼,华胥春梦,肠断故都池苑。
和靖祠前,苏公堤上,谩把梅花捻。
青衫尽耐,蒙蒙雨湿,更着小蛮针线。
觉平生扁舟归兴,此中不浅。
白话文翻译
西湖的美景四季如烟,谁有时间游遍呢?
红袖在渡口,青旗在柳市,几处帘子争相卷起。
六座桥相望,兰舟不断,十里如水晶宫殿。
夕阳下,笙歌声中人们散去,唱尽了采菱的新怨。
金色的眼睛,华美的春梦,让我肠断于故都的池苑。
在和靖祠前、苏公堤上,随意把梅花捻弄。
青衫已湿,蒙蒙细雨中,更需小蛮的针线。
我感到一生的扁舟归来兴致,这种情感真是不浅。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湖: 杭州著名的湖泊,以美景著称。
- 红袖、青旗: 形容美丽的女子和春天的景象。
- 六桥: 指西湖上的六座桥。
- 兰桡: 兰花装饰的小船。
- 水晶宫殿: 形容西湖的美丽,如水晶般的清澈。
- 夕阳、笙歌: 描绘傍晚的宁静与欢快的气氛。
典故解析:
- 和靖祠: 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祠堂。
- 苏公堤: 以苏东坡命名的堤岸,体现著名文化名人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朴,元代杂剧作家和诗人,与关汉卿、郑光祖并称“元曲三大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情感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永遇乐》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文人追求理想生活之时。白朴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永遇乐》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将西湖的四季变化与个人的情感经历融为一体。开篇即以“西湖”的景致引入,展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但紧接着又流露出对游玩生活的无奈与惆怅。接下来,诗中描绘的“红袖津楼”“青旗柳市”更是将美丽的女子与春天的景象相结合,展现出生活的多姿多彩。
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诗人将“夕阳下笙歌人散”与“唱彻采菱新怨”结合,展现出一种告别的伤感。尤其是“金明老眼,华胥春梦”,这一句更是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逝去岁月的惋惜交织在一起,情感深沉而细腻。最后,诗人通过“青衫尽耐,蒙蒙雨湿”表达了生活中的细微感受,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奈与坚持。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片西湖,四时烟景: 描绘了西湖的四季流转,带有烟雾缭绕的迷人景象。
- 谁暇游遍: 表达了游览西湖的奢侈与无奈。
- 红袖津楼,青旗柳市: 描绘了西湖周边的美丽女子和繁华的市景。
- 六桥相望,兰桡不断: 细腻描绘了西湖的桥梁与船只,生动展示出景色的和谐。
- 夕阳下笙歌人散: 夕阳西下,欢快的歌声中人们渐渐散去,带有一丝伤感。
- 肠断故都池苑: 对故乡的强烈思念,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 “十里水晶宫殿”形象地将西湖的美景比喻为水晶般的纯净。
- 拟人: “笙歌人散”赋予歌声以人的特性,使场景更生动。
- 对仗: 词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情感深沉、细腻,展现了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 象征美好与宁静。
- 红袖、青旗: 代表青春与活力。
- 夕阳、笙歌: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六桥”是指什么? A. 六座桥
B. 六个城市
C. 六种花
答案: A -
“金明老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年轻的快乐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B -
诗中描绘的“青衫尽耐,蒙蒙雨湿”表现了什么? A. 生活的无奈与坚持
B. 对雨的喜欢
C. 享受生活的乐趣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by 苏轼
- 《临江仙》 by 杨万里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月下的景色,但更关注个人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 白朴的《永遇乐》则更侧重于自然的描绘与对故乡的眷恋,情感上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白朴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