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令·茶》

时间: 2025-01-01 13:30:45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七令·茶
作者: 元稹 〔唐代〕

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白话文翻译:

茶呀,香气四溢的茶叶和嫩芽,
让我想起那些爱好诗词的客人,
也让我怀念那些钟情于茶的僧人。
用白玉碾磨茶叶,配上红色的丝绸。
用铫子煮出金黄的茶色,茶碗里摇曳着细微的尘花。
晚上,邀请明月一同品茶,清晨,独自面对朝霞。
洗尽古今,品茶的人从未感到厌倦,
醉后又何必夸耀呢?

注释:

  • 香叶:具有香气的茶叶。
  • 嫩芽:新生的茶芽,通常是制作优质茶的原料。
  • 诗客:爱好诗词的人,通常指文人。
  • 僧家:指爱茶的僧侣,强调茶与佛教的关系。
  • 碾雕白玉:指用精致的工具来磨制茶叶,形容其珍贵。
  • 铫煎:用铫子(煮茶的器具)煮茶。
  • 黄蕊色:形容茶的颜色,金黄而透亮。
  • 曲尘花:指茶汤中浮动的细小泡沫,形容茶的细腻。
  • 洗尽古今人不倦:品茶的人在古今中都不会感到厌倦,表达茶的魅力。
  • 岂堪夸:怎么能去夸耀呢?表示谦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稹(779年-831年),字和之,号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元稹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生活、风景和人情。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唐代的茶文化盛行时期,茶不仅是饮品,还成为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元稹以茶为媒介,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雅致生活方式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一七令·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茶这一文化符号的多重意义。诗人在开篇便以“香叶,嫩芽”唤起读者对茶的感知,接着通过对爱茶者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强调了茶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这些华美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茶具的精致,更象征着品茶过程中的优雅与奢华。诗中提到的“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生动地描绘了煮茶的情景,展现了茶的色泽与质感,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描绘了品茶的宁静时光,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境界。最后两句“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则以哲理的态度总结了品茶的真谛,表达了对茶的热爱是无止境的,强调了品茶者的低调与内敛。整个作品充满了文人雅士的气息,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茶。香叶,嫩芽。:直接进入主题,简洁明了。
    • 慕诗客,爱僧家。:表现茶在文人和僧侣心中的地位。
    •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描绘茶具的高雅,象征品茶的精致。
    •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细致描写茶的颜色与茶汤中的气泡。
    •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表现品茶时的惬意与孤独。
    •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总结品茶的深远意义与谦逊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茶比作精神的寄托,体现其文化内涵。
    • 对仗:如“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描绘茶的细腻,赋予其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茶的描绘,表达了对雅致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文人对茶的热爱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文化、雅致与交友。
  • 明月:象征纯洁与高远,常与诗人情感相连。
  • 朝霞:象征新的开始与美好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香叶,嫩芽”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茶叶
    C. 花朵
    D. 水果

  2. 诗人用什么来描绘高雅的茶具? A. 白玉
    B. 青铜
    C. 金属
    D. 木材

  3. 诗中“洗尽古今人不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茶的厌倦
    B. 对茶的热爱
    C. 对生活的失望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茶歌》(陆羽)
  • 《茶歌》(白居易)

诗词对比: 元稹的《一七令·茶》与陆羽的《饮茶歌》都是描绘茶文化的诗作。元稹的诗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而陆羽则通过具体的茶道和制作过程,展现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两者在表达上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集》
  • 《中国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