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非山,水非水。适意青,随心翠。袈裟磨破一千年,不借沾尘三万里。
白话文翻译:
这山不是山,那水也不是水。随心所欲的青色,心中自有的翠色。袈裟磨破已经一千年,然而不愿意沾染尘世的污垢,行走在三万里之外。
注释:
- 山非山,水非水:指的是所看到的山水并非真实的山水,可能是在表达一种虚幻或超脱的境界。
- 适意青,随心翠:这里的“适意”和“随心”表达了一种随意、自得的状态,“青”和“翠”都是指自然界的颜色,可能象征着希望和生命。
- 袈裟:指僧侣所穿的法衣,代表着修行和超脱。
- 磨破一千年:形象地表达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袈裟承载了无数的历史和修行。
- 不借沾尘三万里:表示不愿意被尘世的烦扰所影响,追求一种清净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鸿,现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著称。他的作品往往体现出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内心世界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当代,反映了诗人在繁忙生活中的一种超脱和向往,表现了对自然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花非花》以极简的语言构建了一幅隐喻丰富的自然图景,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自由的向往。开篇的“山非山,水非水”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的质疑,暗示着诗人所追求的并非表面的存在,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接下来“适意青,随心翠”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色彩的欣赏,同时也隐喻着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袈裟磨破一千年”一语,令人联想到修行人经历的漫长岁月,袈裟不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磨难与坚持。而“这不借沾尘三万里”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拒绝,他希望在广袤的天地间,保持一份纯净的心灵,远离尘世的纷扰。整首诗浑然一体,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修行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非山,水非水:这里强调了山水的虚幻性,可能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 适意青,随心翠:表达了对生活的随意态度,象征内心的自由。
- 袈裟磨破一千年:象征着漫长的修行历程,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 不借沾尘三万里:表示对世俗的拒绝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山水作为人生的比喻,暗示着内心的追求。
- 对仗:如“适意青,随心翠”,使诗句更具音乐感。
- 夸张:“磨破一千年”与“不借沾尘三万里”,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与心灵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超脱世俗的追求,探讨了自然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与对真实自我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稳重与永恒。
- 水:象征变化与流动。
- 袈裟:象征修行与超脱。
- 青、翠:象征生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非山,水非水”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 B. 对现实的质疑
- C. 对生活的厌倦
-
“袈裟磨破一千年”指的是什么?
- A. 时间的漫长
- B. 生活的艰辛
- C. 一种信仰的象征
-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对爱情的思考
- B. 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C.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思考和对内心情感的探索,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 《登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感慨与哲思,二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主题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现代诗人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