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闲居谁厌僻,门掩汉祠前。
山色夏云映,树阴幽草连。
晴光分渚曲,绿气冒原田。
何日远游罢,高枝已噪蝉。
白话文翻译:
在这闲居的地方,谁会觉得偏僻呢?门前正是汉祠,静静关着。
山的颜色在夏天的云影下映衬,树荫下幽静的草连绵不绝。
阳光洒落在水湾的曲折处,青翠的气息从原野上升腾。
何时才能远游呢?树梢上的蝉声已经开始鸣叫了。
注释:
- 闲居:指在家中安静地生活。
- 厌僻:厌烦偏僻的环境。
- 门掩:门轻轻关上,表示安静。
- 汉祠:汉代的庙宇,这里可能指的是古庙或祭祀场所。
- 山色:山的色彩,通常在阳光下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 夏云:夏天的云,通常比较厚重。
- 阴草:阴凉处的草。
- 渚曲:水边的小湾。
- 绿气:自然生长的气息。
- 原田:广阔的田野。
- 远游罢:表示希望能有一天能外出游玩。
- 高枝:树的高处。
- 噪蝉:蝉声喧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戴,字景山,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48年,卒于公元828年。马戴为人清白,喜爱山水,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隐居生活,具有淡泊名利的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马戴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珍视以及对远游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他选择隐居以求得一份宁静与安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闲适的笔调描绘了隐居生活的恬静与自然之美。开头的“闲居谁厌僻”便揭示了诗人对偏僻环境的无所谓,反而在这种环境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接着,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夏日山水的色彩与生机。山色与夏云相映成趣,树阴下的草丛更增添了幽静的气氛,描绘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景象。晴光照耀下的小渚与广袤的原田,生动地传达出自然的生气与活力。
结尾的“何日远游罢,高枝已噪蝉”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峰。他在享受隐居生活之余,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渴望着能够远游,尽情享受自然的美好。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许多隐士心中的真实写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闲居谁厌僻:诗人开篇即抒发自己对偏僻环境的洒脱态度。
- 门掩汉祠前:描述幽静的环境,暗示一种安宁。
- 山色夏云映:自然景色的描绘,色彩斑斓,生动形象。
- 树阴幽草连:树荫下的草丛,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 晴光分渚曲:透过阳光,水面与小湾的美丽景象。
- 绿气冒原田:生机盎然的田野,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何日远游罢:诗人对远游的向往,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
- 高枝已噪蝉:传达出时间流逝的感觉,蝉鸣象征着夏天的来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晴光分渚曲”,阳光与水面的结合形成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使其充满灵性。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远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与内心宁静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色:象征自然的雄伟与宁静。
- 夏云:代表季节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树阴:象征庇护与宁静。
- 蝉鸣:传达时间的推移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汉祠”指的是: A. 古代的庙宇
B. 一种植物
C. 城市的广场
D. 诗人的家 -
诗人对偏僻环境的态度是: A. 厌烦
B. 喜欢
C. 无所谓
D. 恐惧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之美,表达隐居的情怀,但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出孤独与豪放的个性,虽也是隐居之作,但情感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