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甘草子·尘所不肯修行
作者: 王哲 〔元代〕
尘所不肯修行,个个贪欢聚。
转转恋荣华,怎肯将心悟。
直待阴公教来取,便急与相随去。
早被儿孙送归土,金玉谁为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尘世间名利的执迷,每个人都沉迷于欢聚与享乐。即使心中明白应当觉悟,还是难以放下对荣华富贵的追求。最终,只有在阴司公来临的时候,才会无奈地随他而去。等到死后,儿孙将自己送入黄土之中,金银财宝又有谁能真正掌控呢?
注释:
- 尘:这里指尘世、世俗的生活。
- 修行:原意为修炼、修道,这里引申为修身养性。
- 贪欢聚:沉迷于欢聚与享乐。
- 阴公:即阴司公,指阴间的神灵,掌管人死后的去处。
- 送归土:指葬入土中,归于死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哲,元代诗人,生活在元朝时期,他的作品多表现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批判,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名利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许多人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诗人通过对世俗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对人们贪欢聚的无奈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甘草子·尘所不肯修行》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揭示了人们在尘世中对名利的执念与追求。开头两句“尘所不肯修行,个个贪欢聚”,直接点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的沉迷,暗示出一种内心的矛盾:明知应当修行,却因贪恋而无法自拔。接下来的“转转恋荣华,怎肯将心悟”,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矛盾,表达了人们在富贵荣华面前的无奈和彷徨。
整首词以阴司公的到来为契机,反映出一种对死亡的思考。人们在世时追求名利,然而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来临,体现出一种宿命感。最后一句“金玉谁为主”则发出对财富的质疑,强调了金银财宝在面对生死时的无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尘所不肯修行:点出世人对修行的懈怠,表明人们的心灵未能得到提升。
- 个个贪欢聚:每个人都沉醉于享乐,强调人性中的贪婪。
- 转转恋荣华: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如同转动的轮子,无法停歇。
- 怎肯将心悟:即使有心觉悟,也难以做到,表现出对自我的无力感。
- 直待阴公教来取:直至死亡的来临,才意识到人生的无常。
- 便急与相随去: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奈与顺从。
- 早被儿孙送归土:最终归于尘土,象征生命的脆弱。
- 金玉谁为主:质疑财富的真实价值,提示人们思考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
修辞手法:
- 对比:对照生与死、名利与觉悟,增强诗的深度。
- 隐喻:将人生比作一场修行,暗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对尘世名利的批判,强调了人应该超越对物质的追求,关注内心的修行与觉悟,最终反思生命的本质与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尘:象征世俗的纷扰与名利的诱惑。
- 阴公:象征死亡的来临与生命的结束。
- 金玉:象征财富与物质,提示其在生死面前的无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贪欢聚”指的是什么? A. 对修行的执着
B. 对享乐的沉迷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家庭的重视 -
“金玉谁为主”意在表达什么? A. 财富是生活的全部
B. 财富在死亡面前毫无意义
C. 财富是人生的目标
D. 财富可以带来快乐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探讨名利与人生的关系。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比较王哲的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思考,但王哲侧重于对名利的批判,而李清照则更为感性,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哲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