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子•今夕》

时间: 2025-01-04 07:28:37

春恨。

耽过年时,今夕消除尽。

花月也羞明,两两生娇晕。

阶下绿茵青稳。

合眼处、兰缣初褪,一啮文犀为伊忍。

狂杀人风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甘草子•今夕
作者: 彭孙遹 〔清代〕

春恨。耽过年时,今夕消除尽。
花月也羞明,两两生娇晕。
阶下绿茵青稳。
合眼处兰缣初褪,一啮文犀为伊忍。
狂杀人风韵。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怨恨。浪费了整整一年,如今这一夜终究消失了。
花和月亮也感到羞愧,两个相对的人儿因春情而面颊微红。
阶下的绿草青翠而稳固。
闭上眼睛时,兰缣的颜色刚刚褪去,心中却忍不住想要轻咬那文雅的犀牛角。
多么令人心醉的风韵啊。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恨:春天的怨恨,指对春季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
  • 耽过年时:指在春季的时光里沉溺。
  • 花月:花和月,代表自然美景。
  • 娇晕:因羞赧而微微泛红。
  • 兰缣:一种细腻的织物,象征美好事物。
  • 文犀:文雅的犀牛角,象征珍贵和高贵。
  • 狂杀人风韵:风韵极其迷人,令人陶醉。

典故解析:
本诗中的“花月”常常用来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诗人对春天的感慨与眷恋。兰缣常在古诗词中出现,代表着高雅和细腻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孙遹(1640-1713),字子文,号孤山,清代诗人,以词名世,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感受。

创作背景:
《甘草子•今夕》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和情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爱情的思考。

诗歌鉴赏:

彭孙遹的《甘草子•今夕》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惋惜和对爱情的向往。诗中通过“春恨”二字引入,直指诗人的情感核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的开头提到“耽过年时”,似乎是在回忆那段美好却又短暂的青春岁月,随着春天的结束,所有的美好似乎都随之消散。

“花月也羞明,两两生娇晕”描绘了春日的景象,花和月的美丽都让人感到羞愧,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自然景物更富有情感,体现出一种人我相依的意境。而“阶下绿茵青稳”则是对春天草木生机勃勃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稳定的美好状态。

后半部分“合眼处兰缣初褪,一啮文犀为伊忍”,体现了诗人的感情深厚,对于爱人或心上人的思念和心痛。诗的结尾“狂杀人风韵”则是对美好情感的绝美赞美,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整个诗篇在抒情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恨。”:开篇引入情感基调,表明诗人内心的怨恨与惋惜。
  • “耽过年时,今夕消除尽。”:流逝的岁月使人感到无奈与失落。
  • “花月也羞明,两两生娇晕。”:描绘春天的美丽与人心的柔情,借自然景象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阶下绿茵青稳。”:强调春天的生机,给予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 “合眼处兰缣初褪,一啮文犀为伊忍。”: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与苦痛。
  • “狂杀人风韵。”:对美好情感的赞美,情感达到高潮。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花月也羞明”,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个句子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 比喻:将兰缣与爱人联系,象征着美好情感的珍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爱情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过往岁月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恨:象征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 花月: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爱情的甜美。
  • 兰缣:象征美好与珍贵的情感。
  • 文犀:象征高贵与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恨”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2. 诗中“花月也羞明”的意象主要描绘了什么? A. 明亮的夜空
    B. 春天的花朵与月亮
    C. 夏天的炎热

  3. “合眼处兰缣初褪”中的“兰缣”象征着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失去的青春
    C. 爱情的珍贵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爱情的思念。
  • 温庭筠的《更漏子》:抒发相思之苦,与《甘草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两者都涉及到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但彭孙遹更侧重于对春天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了豪放与孤独的情绪。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

这些书目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背景、风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