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诗》
时间: 2025-01-08 03:00: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屈原沉汨罗,不忍弃其宗。
苌弘志存周,宁为一巳容。
申生顾父爱,杀身以为恭。
子车守明信,殉死安所从。
之人岂不贤,揆道犹过中。
卞和独奚为,抱玉售瞽聋。
则足实自取,怨泣情何钟。
文狸处幽林,无人识其踪。
谁令贪鸡鹜,以触弋与罿。
縻身献厥皮,为人作妍容。
娟娟芳兰花,托根千仞峰。
下有孤飞泉,上有灌木丛。
岁晏不改色,霜清香更浓。
韬光远人祸,委命安夭穷。
道得复何怨,老子其犹龙。
白话文翻译:
屈原投身于汨罗江,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宗族。
苌弘心系周朝,宁愿只为自己容身。
申生顾念父亲的恩情,宁死以示恭敬。
子车坚守信义,殉死又能从何而来?
这些人难道不贤良吗?但揆道仍然不够中正。
卞和又何必呢?抱着美玉却去卖给瞎子和聋子。
这样做只会自取其苦,怨恨又能有什么用?
文狸栖息在幽林中,无人能识其踪迹。
是谁让贪婪的鸡和鹜,以致触网与罿?
被绳索缠身,献出皮毛,为他人展现美丽容颜。
娟娟的芳兰花,根扎千仞高峰。
下面有孤独飞流的泉水,上面有茂密的灌木丛。
年末之时不改颜色,霜降之后香气愈加浓烈。
隐藏光辉以避人祸,甘愿命运安然穷困。
道理得到又何怨,老子依然如龙?
注释:
-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以忠贞和爱国著称。
- 汨罗:指汨罗江,屈原投江自尽之地。
- 苌弘:指历史上忠于周朝的贤士。
- 申生:春秋时期的忠臣,因父亲的命令而死。
- 子车:指信守诺言的忠臣。
- 卞和:以出色的玉石而闻名,象征有才华却不得志的人。
- 文狸:形容隐秘而聪慧的动物,暗指聪明但无人识的才子。
- 芳兰:象征高洁,隐喻有志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士俊,号季高,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诗文、散文、戏曲等多方面的成就著称,是元代文人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风清新,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怨诗》作于元代,正值国家动荡的时期,诗人以屈原、苌弘等历史人物为引,表达了对忠诚与理想的坚持,同时也透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怨诗》以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为引子,展现了诗人对忠诚与理想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屈原、苌弘等都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信仰和忠诚,然而,诗人也反思了这些理想在现实中的无奈与悲哀。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与现实中贪婪、愚昧的人,诗人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切忧虑。诗的最后,提到“老子其犹龙”,引申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超越,似乎在呼唤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缅怀,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屈原沉汨罗,不忍弃其宗:屈原在汨罗江投水自尽,表现了对楚国的忠诚与不舍。
- 苌弘志存周,宁为一巳容:苌弘心系周朝,宁愿为了自我存在而不背叛。
- 申生顾父爱,杀身以为恭:申生因父亲的命令而死,表现了对亲情的忠诚。
- 子车守明信,殉死安所从:子车坚守信义,死后又能从何而来?
- 之人岂不贤,揆道犹过中:这些人的品德难道不高尚?但在道理上仍显不足。
- 卞和独奚为,抱玉售瞽聋:卞和珍视美玉,却卖给视听障碍的人,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无奈。
- 则足实自取,怨泣情何钟:这样的结局只是自取其咎,怨恨又有什么意义?
- 文狸处幽林,无人识其踪:聪明的文狸栖息在幽林,没人能够识别它的才华。
- 谁令贪鸡鹜,以触弋与罿:是谁让贪婪的鸡和鹜,以致触网而死?
- 縻身献厥皮,为人作妍容:被束缚的人献出皮毛,为他人展示美丽。
- 娟娟芳兰花,托根千仞峰:高洁的芳兰花扎根于高山之巅。
- 下有孤飞泉,上有灌木丛:山下孤独的泉水,山上茂密的灌木。
- 岁晏不改色,霜清香更浓:年末依然如故,霜降后香气愈加浓烈。
- 韬光远人祸,委命安夭穷:隐藏光辉以避人祸,甘愿命运安然穷困。
- 道得复何怨,老子其犹龙:道理得到了又有什么怨恨,老子依然如龙。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芳兰花”比喻高洁的品德。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有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文狸处幽林,隐喻人才被埋没。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忠诚与理想的价值,反映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愚昧,同时也在对比中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屈原:象征忠诚与牺牲。
- 卞和:象征有才华却不得志。
- 芳兰花:象征高洁的品德与理想。
- 孤飞泉:象征孤独与坚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屈原投水自尽的地点是? A. 长江
B. 汨罗江
C. 黄河
D. 淮河 -
诗中提到的苌弘志向哪个朝代? A. 周朝
B. 汉朝
C. 魏朝
D. 唐朝 -
文狸象征什么? A. 贪婪
B. 忠诚
C. 隐秘的才华
D. 美丽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与屈原的《离骚》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忠诚与理想方面的表现。刘基的《怨诗》更多反思现实,而《离骚》则从个人情感出发,展现了屈原的忧国情怀。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屈原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