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二首)》
时间: 2025-01-08 02:36: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怀(二首)
作者: 刘基 〔明代〕
其一
驱车出门去,四顾不见人。
回风卷落叶,翊翊带沙尘。
平原旷千里,莽莽尽荆槿。
繁华能几何?憔悴及兹辰。
所以芳桂枝,不争桃李春。
云林耿幽独,霜雪空相亲。
其二
槁叶寒槭槭,罗帐秋风生。
凄凄侯虫鸣,呖呖宾鸿惊。
美人抱瑶瑟,仰视河汉明。
丝桐岂殊音,古调非今生。
沉思空幽寂,岁月已徂征。
白话文翻译
其一:
驱车出门,四周无人可见。
回风卷起落叶,沙尘飞扬。
平原辽阔千里,满眼是荆棘和槿花。
繁华的景象能有多少呢?如今只剩憔悴的身影。
所以那芬芳的桂树,不与桃李争春。
独自站在云林中,霜雪无情,默默相伴。
其二:
枯叶在寒风中摇曳,帐篷里秋风萧瑟。
虫鸣凄凉,鸿雁惊飞。
美人抱着瑶瑟,仰望星空的银河。
丝桐的音色与古调无异,然而古调却不是今生所能听见的。
沉思在这幽静中,岁月已悄然流逝。
注释
字词注释:
- 翊翊:形容轻微的样子,这里指沙尘在风中轻扬的状态。
- 莽莽:形容茂密的样子,形容荆棘和槿花的繁杂。
- 芳桂:指桂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 瑶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象征优雅的音乐。
典故解析:
- 桃李春:桃李象征青春与繁华,常用于比喻美好的景象。
- 河汉:古代对银河的称呼,象征美好和遥远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雨岑,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谋士。他以诗歌、散文和历史著作著称,尤其在文学方面,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感怀》创作于明代,正值历史变迁之际,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影响了诗人的创作。诗中流露出对繁华易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怀。
诗歌鉴赏
刘基的《感怀》是一首具有深邃情感和丰富意象的古诗。首篇通过描绘秋冬季节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驾车出门,四周无人,显得孤独无依,回风卷落叶,带来的是萧瑟的意境。平原的辽阔与荆棘的丛生,象征着生活中的艰难与不易,繁华的消逝让人深感惋惜。此时的桂树虽然芬芳,但却不与桃李争春,暗含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对浮华的淡泊态度。
次篇则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展现了秋天的悲凉。美人抱瑶瑟,仰视河汉,诗人通过音律与星空的对比,传达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古调与今生的对比,表现了时间带来的无情与变化,让人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沉重。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且富有层次感,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刘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人生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驱车出门去,四顾不见人。
- 描绘出一种孤独的状态,车行出门,四周空无一人,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
-
回风卷落叶,翊翊带沙尘。
- 描写风的作用,落叶被卷起,形成了一种荒凉的景象,沙尘飞扬,增加了孤独感。
-
平原旷千里,莽莽尽荆槿。
- 表现出广阔的土地上,满眼是荆棘,象征着生活的艰辛。
-
繁华能几何?憔悴及兹辰。
- 提出对繁华的质疑,繁华的景象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憔悴的身影。
-
所以芳桂枝,不争桃李春。
- 桂树的高洁,不与桃李争春,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
云林耿幽独,霜雪空相亲。
- 描绘出在幽静的环境中,霜雪陪伴着孤独的心情,表达了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桂树与桃李的比较,隐喻诗人高洁的品格。
- 拟人:将风、霜雪赋予情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思考,反映了对繁华的无奈与对高洁品德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叶:象征生命的衰败与时间的流逝。
- 桂花:象征高洁的品德与淡泊名利的心态。
- 河汉:象征遥远的理想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繁华能几何”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繁华的怀念
- B) 对繁华的无奈
- C) 对繁华的追求
- D) 对繁华的赞美
-
“云林耿幽独”中的“幽”字有何含义?
- A) 明亮
- B) 寂静
- C) 热闹
- D) 繁华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繁华与失落的感慨。
- 李白《静夜思》: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刘基更多地关注内心的孤独与时光的流逝,而王维则更显宁静与和谐美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