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其二》

时间: 2024-12-29 18:43:32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蜀道难·其二 萧纲 〔南北朝〕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白话文翻译:

巫山连绵七百里,巴水曲折三回转。笛声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猿猴的啼叫声断断续续。

注释:

  • 巫山:位于今重庆市巫山县,是长江三峡之一。
  • 巴水:指流经巴地的河流,如长江及其支流。
  • 三回曲:形容河流曲折多变。
  • 笛声:指笛子吹奏的声音,这里可能象征着旅途中的音乐。
  • 猿啼:猿猴的叫声,常用来形容山林的幽静和旅途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纲(508-554),字世缵,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孙子,梁简文帝萧纲的长子。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尤其擅长写诗。这首诗描绘了蜀道的艰险和旅途的孤寂,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人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萧纲在描述蜀道(即通往四川的道路)的艰险和旅途的孤寂时所作。蜀道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条艰险的道路,诗人通过描绘巫山的连绵和巴水的曲折,以及笛声和猿啼,表达了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蜀道的艰险和旅途的孤寂。巫山的连绵七百里和巴水的三回曲,形象地展现了道路的曲折和漫长。笛声的起伏和猿啼的断续,则增添了旅途的悲凉和孤寂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旅途艰辛的深刻体验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文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巫山七百里”:巫山是长江三峡之一,连绵七百里,形容道路的漫长和艰险。
  • “巴水三回曲”:巴水指流经巴地的河流,三回曲形容河流曲折多变,进一步强调道路的艰险。
  • “笛声下复高”:笛声时而低沉时而高亢,象征旅途中的音乐,也反映了旅途的起伏和变化。
  • “猿啼断还续”:猿猴的啼叫声断断续续,增添了旅途的悲凉和孤寂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巫山的连绵和巴水的曲折,比喻蜀道的艰险。
  • 拟人:笛声和猿啼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对仗:诗句中的“下复高”和“断还续”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蜀道的艰险和旅途的孤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对旅途艰辛的深刻体验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巫山:象征着道路的漫长和艰险。
  • 巴水:象征着道路的曲折和多变。
  • 笛声:象征旅途中的音乐和情感的起伏。
  • 猿啼:象征旅途的悲凉和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巫山”位于哪个地区? A. 四川省 B. 重庆市 C. 湖北省 D. 湖南省 答案:B

  2. “巴水三回曲”中的“三回曲”形容的是什么? A. 山峰的形状 B. 河流的曲折 C. 道路的宽度 D. 天气的变化 答案:B

  3. 诗中的“笛声下复高”表达了什么? A. 笛声的持续不断 B. 笛声的起伏变化 C. 笛声的单调重复 D. 笛声的突然停止 答案:B

  4. “猿啼断还续”中的“断还续”形容的是什么? A. 猿猴的叫声 B. 笛声的变化 C. 道路的曲折 D. 天气的变化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蜀道难》:同样是描绘蜀道的艰险,但风格和情感有所不同。
  • 杜甫的《登高》:描绘山川的壮丽和旅途的艰辛,与本诗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李白的《蜀道难》与萧纲的《蜀道难·其二》:两者都描绘了蜀道的艰险,但李白的诗更加豪放,而萧纲的诗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
  • 《萧纲诗集》:收录了萧纲的诗歌作品,包括《蜀道难·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