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借问钓鱼者,持竿多少年。
眼明汀岛畔,头白子孙前。
棹入花时浪,灯留雨夜船。
越江深见底,谁识此心坚。
白话文翻译:
借问钓鱼的人,你持竿钓鱼多少年了?
在汀洲边上你眼睛还很明亮,身边却已是白发苍苍,子孙环绕。
船桨划入了花开的浪花中,灯光照亮了雨夜的船只。
越过江面,水深见底,谁能识得我这坚韧的心呢?
注释:
- 借问:请问。
- 钓鱼者:指钓鱼的人。
- 持竿:指持着钓鱼的竿子。
- 汀岛:水边的小岛。
- 棹:船桨。
- 花时浪:春天花开时的波浪。
- 灯留:灯光停留。
- 越江:渡过江水。
- 心坚:心志坚定。
典故解析:
此诗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钓鱼者”在古诗中常象征隐逸的生活,表达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翻,唐代诗人,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风格清新,语言质朴。任翻生活的时代是唐代盛世,社会文化繁荣,诗歌创作活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晚年,或许是对自己一生钓鱼生活的感慨,结合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越江渔父》以钓鱼者为主角,借问其钓鱼的年限,展现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思考与感慨。诗中通过对渔父的描绘,反映了生活的简单与宁静。第一联开篇即以“借问”引出钓鱼者,给人一种亲切的交流感。接着,诗中描写了渔父的眼睛依然明亮,表面虽然白发苍苍,实际上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此处对比显示了时间的无情与内心的坚定。第三联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波浪与灯光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温馨与安心的感觉。最后一句“谁识此心坚”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渔父的坚韧与不屈显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渔父内心追求的认同与敬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借问钓鱼者,持竿多少年:以问句形式开篇,直接引入钓鱼者,表达对其生活的好奇与敬意。
- 眼明汀岛畔,头白子孙前:描绘了渔父的形象,眼睛明亮与白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智慧与经历。
- 棹入花时浪,灯留雨夜船: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展现出渔父的生活场景与宁静。
- 越江深见底,谁识此心坚: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内心的坚韧与不屈,感叹世人难以理解他的坚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眼明”与“头白”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比喻:将生活描绘为“棹入花时浪”的状态,象征美好的生活状态。
- 拟人:灯光与雨夜船的描绘,赋予自然元素以生命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内心坚持与坚韧的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钓鱼者:象征隐逸与自然生活。
- 汀岛:水边的自然环境,象征宁静。
- 花时浪:春天花开的浪潮,象征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 灯光:象征温暖与指引,照亮生活的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借问钓鱼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好奇
- B. 不屑
- C. 忧伤
- D. 高兴
-
诗中“头白子孙前”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年龄的增长
- B. 家庭的快乐
- C. 事业的成功
- D. 生活的烦恼
-
“谁识此心坚”表达了什么?
- A. 渔父的孤独
- B. 渔父的坚韧
- C. 渔父的无奈
- D. 渔父的快乐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感慨的情怀。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越江渔父》和王维的《终南山》,两者都表现了自然的魅力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越江渔父》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坚守,而《终南山》则强调山水的壮丽与人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任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