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包谏议佶见寄之什》
时间: 2025-01-06 11:54: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包谏议佶见寄之什
作者:刘长卿 〔唐代〕
佐郡愧顽疏,殊方亲里闾。
家贫寒未度,身老岁将除。
过雪山僧至,依阳野客舒。
药陈随远宦,梅发对幽居。
落日栖鸮鸟,行人遗鲤鱼。
高文不可和,空愧学相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自省与感慨。诗人做官,内心感到愧疚,觉得自己才能不足;虽然身处异地,但对故乡依然亲切怀念。家境贫寒,生活拮据,年纪渐长,感觉时光流逝。曾经有一位僧人经过雪山,依靠阳光在野外安顿下来。诗人有药材但因远赴他乡而难以利用,梅花在幽静的居所中绽放。夕阳西下,鸟儿栖息,过路的行人留下了鱼。诗人感到自愧不如,无法与高雅的文人相提并论,心中惭愧。
注释
- 愧:感到羞愧。
- 顽疏:指才华平庸,能力不足。
- 殊方:不同的地方,指异乡。
- 未度:尚未渡过,指生活困窘。
- 岁将除:年岁渐老,时光即将离去。
- 药陈:药材摆放,指药物的准备。
- 幽居:隐居,指安静的居住环境。
- 栖鸮鸟:指夜鸮,象征沉静的时光。
- 遗鲤鱼:行人留下的鲤鱼,象征友情的馈赠。
- 高文:高雅的文章。
- 学相如:指的就是司马相如,他的文才被后人所称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慎行,号静斋,唐代诗人,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多以抒情、写景为主,情感细腻,语言清新,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诗人被贬期间,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惆怅,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心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愧疚感和孤独感,展现了唐代士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诗人开头就以“愧”字引出全诗,表明自己在仕途上的失落与无奈。接着通过对家境、年岁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力感。诗中提到的“雪山僧至”与“阳野客舒”,则通过对比,展示了诗人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感,增强了诗的孤独氛围。
后面的几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思考。梅花的开放象征着生命的坚韧,而夕阳下栖息的鸟儿,传递出一种宁静却又略显忧伤的情感。最后两句以“高文不可和,空愧学相如”结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和文学成就的崇敬与自愧之情,情感真挚,余韵悠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佐郡愧顽疏:诗人身处官职,但感到自己的才干不足,内心羞愧。
- 殊方亲里闾:尽管在异乡,但仍然怀念故乡的亲人。
- 家贫寒未度:生活贫困,尚未摆脱困境。
- 身老岁将除:年纪渐长,感到时光流逝,生命即将结束。
- 过雪山僧至:喻指生活的艰辛,经过雪山的僧人暗喻艰难的旅程。
- 依阳野客舒:在阳光下,野外的客人舒展身心,表现出一种闲适。
- 药陈随远宦:虽有药材,但因远离故土而无法施用。
- 梅发对幽居:梅花在宁静的环境中开放,象征着孤独的美。
- 落日栖鸮鸟:夕阳西下,鸟儿栖息,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行人遗鲤鱼:过路人留下的鱼,象征着友谊的馈赠。
- 高文不可和:高雅的文采无法与之比拟。
- 空愧学相如:对比司马相如,表达了对文学成就的敬仰与自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文不可和,空愧学相如”,对仗工整。
- 意象:梅花、夕阳、鸮鸟等意象运用自如,富有诗意。
- 比喻:将自愧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形成深刻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和对故乡的思念,折射出士人在仕途失意、生活困顿时的无奈与愁苦。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对生命、友情与文学的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纯洁。
- 夕阳:象征时光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鸮鸟:象征孤独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文”指的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司马相如
D. 白居易 -
诗人感到愧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家境贫寒
B. 才能不足
C. 年纪太大
D. 远离故乡 -
诗中“梅发对幽居”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对孤独的接受
C. 对故乡的思念
D. 对友情的珍视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对比刘长卿的《酬包谏议佶见寄之什》和王维的《鹿柴》,二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感怀,但刘长卿更多地涉及个人的愧疚与孤独,而王维则展现出一种淡泊与宁静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
- 《刘长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