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灿》
时间: 2025-01-17 09:30: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神仙灿
谭处端 〔元代〕
谭哥昔日,赡养家缘,积孽有若山丘。
因遇仙师,东历海岛三州。
劝诱顽愚向善,悟轮回舍爱回头。
随缘过,守清贫柔弱,云水闲游。
因过怀州仙府,后闲行贵县,时遇深秋。
迤入严冬寒冷,得避无由。
不免化些纸布,望诸公念忆同流。
如省悟,结云朋霞友,物外同修。
白话文翻译
曾几何时,谭哥为了养家糊口,积累了许多罪孽,仿佛高山一般沉重。后来他遇到了仙师,东行到海岛和三州。仙师劝导那些顽固愚昧的人向善,领悟轮回的真谛,放下对爱的执着,回头是岸。他顺应缘分,过着清贫柔弱的生活,像云水一样游荡。经过怀州的仙府,后来又闲游至贵县,正值深秋时节。随着冬天的来临,寒冷袭来,无法找到避寒之处。无奈之下,他化些纸布,希望众位同道能够忆起他。若能领悟,便能结交云雾中的朋友,超越世俗的羁绊,共同修行。
注释
- 谭哥: 指谭处端自己,或可以理解为一位普通人。
- 赡养家缘: 指养活家庭的理由或缘故。
- 积孽: 积累的罪孽。
- 仙师: 指引导他走向善道的仙人。
- 劝诱顽愚向善: 劝说那些固执愚昧的人向善。
- 云水闲游: 像云和水一样悠闲自在的游荡。
- 怀州: 地名,指怀州的仙府。
- 化些纸布: 指化纸钱等祭祀用品,希望得到他人的纪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处端,元代诗人,以诗歌和道教思想相结合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富有仙气和禅意。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道教思想的向往。在经历了生活的苦难与积累的罪孽后,诗人通过与仙师的相遇,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向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
诗歌鉴赏
《神仙灿》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深刻反思的诗。诗中描绘了谭处端从一个普通人到与仙师相遇,经历心灵转变的过程。开篇即以“赡养家缘,积孽有若山丘”引入,展现了生活的沉重与困扰。这种对生活的苦痛与反思,具有普遍性,许多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鸣。
接下来,诗人通过仙师的劝导,强调了善与恶的选择,表达了对轮回与爱的理解。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人的修行,更是对社会愚昧的思考,显示出诗人希望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影响他人的美好愿望。
“随缘过,守清贫柔弱,云水闲游”则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向往那种不受物质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状态。这种洒脱与淡然,恰恰体现了道教的思想精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两句则带有一种人情味,诗人希望能够与同道中人结交,共同修行。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诗在哲理的深度之外,也呈现出一种人际间的温情与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谭哥昔日,赡养家缘,积孽有若山丘": 反映了诗人过去的苦难与积累的罪孽。
- "因遇仙师,东历海岛三州": 描述了转折点,遇见仙师,开启新的旅程。
- "劝诱顽愚向善,悟轮回舍爱回头": 强调了善与恶的选择,以及对爱的放下。
- "随缘过,守清贫柔弱,云水闲游": 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因过怀州仙府,后闲行贵县,时遇深秋": 通过地名与季节描绘生活的状态。
- "迤入严冬寒冷,得避无由": 描绘了冬季来临时的无奈与困境。
- "不免化些纸布,望诸公念忆同流": 期待他人的纪念与共鸣。
- "如省悟,结云朋霞友,物外同修": 期望与他人共同修行,达到超脱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 “积孽有若山丘”将罪孽形象化,增强了其沉重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云水闲游”与“守清贫柔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云、水、仙师等意象,传达出一种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人生的反思和修行的追求,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善良的向往。通过与仙师的相遇,诗人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渴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师: 代表智慧与引导,是人生转折的关键。
- 云水: 象征自由与随性,追求超脱的生活状态。
- 寒冷: 代表困境与挑战,考验人的内心与信念。
- 纸布: 祭祀用品,象征对过往的怀念与连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谭哥昔日"中的“昔日”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A. 现在
B. 过去
C. 未来 -
诗中提到的“仙师”是指什么?
A. 一个普通人
B. 引导谭哥走向善道的智慧者
C. 一个历史人物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反思人生与追求内心的宁静
C. 对爱情的执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同样探讨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 《静夜思》 by 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比较谭处端的《神仙灿》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体现了道教思想,但风格各异,前者更注重内心的修行,后者则强调自然之美与人心的和谐。
-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首诗在意象使用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个人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道教文化与文学》
- 《古典诗词鉴赏》